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历年真题 >> 考研政治试题 >>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考研时间: 2012-06-14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一、单项选择题

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明的,它是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该知识点也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最基础性知识点,必须予以基础性的掌握。以往的考研政治中曾多 次作为选择题考查到。

政治试卷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但近年来的选择题 的考查特点是一般不直接提出知识点发问,而是创设某些相关材料予以提问,2005年的几乎所 有选择题都是如此,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强化理解运用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本题题干的主体 内容是“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说明的是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 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它通过实践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等。选项A、D本身就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项C 也不正确,因为精神不直接等同于物质,精神力量也不能代替物质力量。

2.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 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原理。题干所引用的科学 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未来成果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 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揭示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 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 的”。答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名言的涵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是简单地注意到 其中的“可能”与“不可能”等表面关键词,从而选择C。但考生只要认真地审题后,就不难 发现其真正的考点是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而且,选项A、B、C本身的观点 就是错误的。

3.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 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认识和理论具有间接 的现实性,因为它是现实的反映并能转化为现实。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 物质活动,现实地改变着世界的状况。只有通过实践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认识和 理论才能变成现实。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曾说:“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预言家、未来学家或预 测家。因为我反对这么做。我首选发明家。我始终相信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 来”。可见,这位未来学家的真正意思是主张以预见为基础,通过实践把科学的预测和理论转 化为现实。考生搞清楚这句话的涵义和理解“实践高于认识”的涵义,是顺利解题的关键。选 项A、B是明显错误的。认识可能落后于实践,但也可能超越、优先于实践,作为实践的指导 或先导。选项D也是错误的,类似的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4.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 标志着

A.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涉及2004年的时事政治“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的完善等知识点。 本题难度较低,基本属于常识题。上层建筑包 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宪法和法律的修正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完善的内容,标 志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值得指出的是,本题是典型的以时事政治为素材来考查基本理论和知识 点的题目类型。这种题目类型是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的一个命题趋势,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注 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考查方向。这既给考生提出了注重时事政治复习的要求,也为我们在把 握出题方向和浓缩复习要点乃至猜中真题方面提供了借鉴。

5.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二章中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一知识点,属于基 本知识考查,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 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的或想象 上的货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6.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 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 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 1000元 B. 2000元 C. 3000元 D. 4000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四章中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这一知识点。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由磨损程度决定的固定资本转移 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 磨损。(1)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这种磨损形成的原因有两个:①由于固定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越长,使用强度越大,有形磨损也就越大。②受自 然力的作用引起的,如金属因氧化被腐蚀,这种磨损无论固定资本使用与否都会发生。(2) 固 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也有两个:①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机器设备的价值相应降低。②由于技术进 步,新技术的运用,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根据本题提供的材料,“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 目前已使用2年。”显然,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4000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D。本题题干中“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 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这一提示表明: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精神磨损是1000元。

7.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五章中的“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知识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其客观必然 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阶段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 上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以交换为前提,交换以等价为条件,收 入与投入相适应,因而必然产生多种分配方式与收入形式。所以,D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 要条件。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 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 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点是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本题属于 基本的记忆型知识点,试题难度较低。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 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等理论。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毛泽东指出,其根本 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其两个客观条件是国民革命的 政治影响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其两个主观条件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 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该项知识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基础性重要知识点。

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 消灭富农经济

C. 保存富农经济 D. 限制富农经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土地政策。本题属于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关 于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成为考生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一个重要内 容。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解 放战争时期,中共提出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 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限制到逐步 消灭”。

10.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答案】 A

【解析】 本题引文来自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 务》。本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少奇同志概括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以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原著内容作为素材出题是毛泽东思想概 论部分的重要命题特色。这就要求考生对毛泽东的代表性著作有一定的了解。就总体复习方法 而言,考生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史、论、著”三者的结合。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