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考研政治试题(文科)答案及解析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历年真题 >> 考研政治试题 >> 1991年考研政治试题(文科)答案及解析

1991年考研政治试题(文科)答案及解析

考研时间: 2012-06-1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每一小题1分,共16分)

1.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近代中美关系中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有关社会历史现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与自己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加强对中国的侵赂和掠夺。美国和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4年7月的《望厦条约》。《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所谓“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则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的产物。由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其他三项均是错误的。

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与腐败的清王朝和后来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正是这些条约从一个侧面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而它们是中国革命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一些重要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和国别等,考生应有准确的把握。

2.答案: D

解折: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的革命宗旨。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其成立之始便接受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这在教材中有十分明确表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备选项D。

A项“反对君主立宪派”是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B项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才确立的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概括提出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则是1894年孙中山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时提出的革命口号。此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领导和发动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的标志性罢工事件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本题考查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掀起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时间上看,1922年1月发生的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积极第一次直接向帝国主义级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罢工事件,是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9月,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10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则是1923年2月发生的.它门都比香港海员罢工要晚,不符合题目中要求的“起点的标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其实,考生只要基础扎实,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回答本届是很容易的。有的考生可能会误选B项。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这与题目中所要求回答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4.答案: D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是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从苏联聘请的政治顾问是谁。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与特定历史现象的关联性。

本题备选项中提到的4个人物,都是来华援助中国革命事业的苏联人,但其来华的时间又各自所担负的职责与任务有所不同,在华期间的活动也不一样。 A项“加伦”是国民革命时期担任北伐军军事顾问的苏联将军; B项“马林”是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促成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的共产主义运动专家,又是提出和实施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共产国际代表,他来华时间最早,但却没有担任国民政府的政治顾问;C项“罗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中共五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只有D项”鲍罗廷”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时聘请的高级政治顾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在国民革命期间,包括国民革命前几年,苏联党和政府及共产国际先后派出大量人员来华援助中国革命,对于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考生应该了解。类似本题的题目,都属于常识类试题,只要在复习时稍加注意,是不难正确作答的。

5.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于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党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针对富农所采取的政策的内容。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持定历史任务时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是什么。

本题也是一道常识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曾经制定和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针对富农这一特殊群体、又规定了相应的政策。

A项“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是1929年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对待富农的政策; B项“消灭富农”是犯有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人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提出的口号; D项“限制富农”是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中规定的。 唯有C项“保存富农经济”,是建国后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1950年,党制定了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规定“中立富农”,也就是在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这样做,符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利于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由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6.答案: C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A、B、D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具有干扰性。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沦发现。考生必须好好审题,认真思考,才能选出 C项这唯一正确的答案。该题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常识题,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它的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又是终结。由于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A、B、D三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 C项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该题是要求理论深度和逻辑功底的试题。

7.答案: B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该题从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的普遍事实出发提出四个选项,只要不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 A、 C两项干扰性不大,易于排除、 B、 D易于模糊,不好区别。只有认真思考,好好审题,就会发现D项也是错误的。 A、 C、 D三项都违背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只有C项才是正确的答案。工程设计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施工实践把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转化为现实。转化的关键是实践环节。重要的是把握转化不同于产生、决定、创造。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服从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8.答案: D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即认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本题所列四个选项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A项是两种宇宙观和发展观的对立; B项是认识论中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怀疑甚至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不可知论者。 C项是割裂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所导致的片面性错误,哲学史上经验和唯理论就是这种片面性的两种典型表现。 D项是认识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必然得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所以,只有D项是正确的。

9.答案: C

解析:这道试题届于唯物的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的表述,当然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反对辩证法观点的诡辩论观点。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 A、 B、 D三项都是错误的。

10.答案: C

解析:这道试题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特殊性问题。 A项和D项都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整体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能取决于它的部分,A项和D项就比较易于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不同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能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 B项也要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