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导师专访——为了获得遥远的掌声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招考资讯 >> 政策规则 >> 上海交通大学导师专访——为了获得遥远的掌声

上海交通大学导师专访——为了获得遥远的掌声

考研时间: 2013-11-1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导师专访:为了获得遥远的掌声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副院长汪小帆教授

采访对象:

汪小帆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讲课程有线性系统理论、探索复杂网络等。

与汪教授相识,应该算是机缘巧合,是他微博上的对联吸引了我。上联:网络、科学、人生;下联:教书、育人、求真;横批:理工人文。也许,这就是他对自己最客观的概括吧。在我眼中,他是博学、儒雅而又谦和的。当谈到对青年人的教育,汪教授认为“一切的梦想都有可能,一切的可能都不只是梦想”。

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梦想

2002年1月,汪教授正式到上海交通大学,截至现在,已经满十年时间。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流学府,不仅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更是教授学者的梦想之地。那时,他35岁,怀揣梦想,踏进这学术的乐土。他曾经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交大一切皆有可能,在交大一切都可梦想。”

2010年1月,交大致远学院成立,汪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一职,肩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致远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全新设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特区”。作为管理者,他参与招生、培养、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学院的教学计划顺利进行。作为老师,他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始终走在学术最前沿,将国内外网络科研的最新进展与学生分享。同时,他也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很愿意听取他的建议。汪教授常常鼓励学生不读死书,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培养业余爱好。汪教授常说:“致远学院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独特的学科交叉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不同学科方向的学生在这里朝夕相处、交叉选课、相互交流,并经常性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国际杰出学者接触,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目前还难以在传统的单一院系实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对教育的探索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女儿在英国读了几年小学,后又回国读书,兴趣广泛,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业余爱好广泛,并成为今年上海市的高考状元。他不仅善于教育女儿,对其他学生更是因材施教。他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师者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而并非刻板地灌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从这一点上看,汪教授无疑是成功的。

遥远的掌声是我的奋斗目标

“一位老师的成就感,不是自己的学术造诣有多高,而是看到学生们拥有自己的精彩!”提及学生,汪教授变得兴奋起来,笑得像个孩子。“在学习上,我对学生是很认真,甚至可以说是严苛。我的29名2008级学生中,有12名学生选择了在校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1名学生已经拿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名校的博士录取通知。”汪教授幸福地说。他目前带多名硕博研究生,所有学生写的文章,汪教授都要求他们在实验室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会上条理清晰地为大家讲解,讲清文章的创新点和价值,认真推敲每一个论据。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反复地修改,字斟句酌地锤炼。

要教好书当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很多的心血。但是,教师其实是一个“很赚”的职业,因为师生之间是一个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共同体”。汪教授在每一门课上都会对学生说:“我从你们每个同学身上学到的总和比我教给你们的可能更多。”作为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在教学上投入再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与学生分享人生哲理。汪教授说,在研究生学位课《线性系统理论》上,在讲到系统设计必须要在多种因素之间进行取舍和综合考虑时,就会说到人生也是一样,“有所得必然有所失”,我们不能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而是要学会选择。在介绍稳定性理论时,他会以“谈情说爱话系统”为标题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如何用系统建模和稳定性理论分析谈恋爱的两个人之间的可能结局,并让同学们体会到实际系统建模的复杂性以及稳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在讲到多变量系统的状态反馈设计时,则会结合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阐述科研的曲折过程与成功之后的喜悦等。学生被他的博学折服,更享受这种师生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遥远的掌声”,这也是他作为师者的奋斗目标。他希望能像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大师罗尔斯一样,在上完最后一堂课后,同学们的掌声一直持续到“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

本科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最为深远

问:第一次看见您的简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连串的数字,也构建起我们对您的最初印象。能和我们聊聊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

汪小帆:1982年我入读苏州大学,19岁拿到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淮海大学(即现在的淮海工学院)任数学系助教,而这时候我和刚入大学的孩子们一样的年纪。21岁时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4岁硕士毕业后回到淮海工学院当了2年讲师。后发现自己还想继续深造,26岁到东南大学自动化所攻读博士学位。31岁自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先后在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英国Bristol大学工作。2002年到现在任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

问:我们世俗印象中的博士和大学教授,通常是刻板而严肃的,每天的生活被科研占满,您是不是也鲜有业余时间?您最大的梦想又是什么?

汪小帆:我是一个把梦想看得很重的人。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在蓝天中自由遨游;大学毕业时我的梦想是能够尽早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而现在,我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能够有时间周游世界等。为了现在这个学术梦想,我一直在坚持,近年来一直从事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的研究工作。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而后发现这些是名誉更是动力,所以现在的时间更紧凑了。

问: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无论是对于学术、个人发展,还是职业规划方面都很迷茫,请您给这些迷茫的同学一些建议。

汪小帆: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本科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走向。从学术的角度看也是如此,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想做学术的学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一学科课程,确定未来读研的方向。而在研究生阶段,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研究得更深入。

不要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科研而科研。研究方向是自己感兴趣的,愿意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某一个领域的人才更加适合读研。读研是一种经历,而绝非一纸学位证书。

我给各位准备读研或正在读研的学生的建议是多读、多写。多读,即除了多阅读教材外,要多看自己打算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掌握国内外前沿信息。多写,即多写文章,写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绪的过程。无论是专业的学术论文,或是简单的博客和生活随笔,写作能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浮躁的年代里使人内心平静。从读研到现在,我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参编数本书籍专著。因为承担了很多国家重点项目,这些论文也是对学术成果最好的总结,给同行及后辈学生以借鉴。我还一度坚持写博客,内容涵盖学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了大量的博友,与更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