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探测仪、身份证识别仪、无线电信号屏蔽仪,甚至还有能记录考场内任何细微声音的拾音器……如此“十八般武艺”都在本市12个考点、1610个考场内安装到位。首次在国家级考试中全面推行的“一题多卷”,也让“千里眼”们傻了眼。昨天开考的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真正成为“史上最严”的一次考试。据统计,今年全国考研人数再次刷新纪录,达到180万左右。就在这支报考者热情高涨、主办方“严防死守”的“考研进行曲”中,有关研究生培养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考研究竟为什么?
近年来,我国考研人数不断攀升,全国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也从2008年的38.6万人,上升到了去年的51.7万人。由此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说法:“考研比考一本还容易。”
千军万马涌向考研之路,究竟为哪般?本月初麦可思教育机构发布的对3899名应届本科毕业考研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选择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占34%),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占29%),想“改变专业”的人占8%,而真正是“想做学术研究”的人只占9%。
专业要设预警吗?
考研真能成为就业难的“缓冲带”吗?与招生“加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率这几年持续低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自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开始,硕士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下降,甚至出现了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象。
近年来,上海等地开始对本科招生实施专业预警,即每年发布一批连续3年以上就业签约率排名垫底的专业。然而,对于要不要发布研究生专业的预警,专家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可否取消发论文?
“硕士研究生不写论文又如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不但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经济负担,还会导致高额论文版面费,论文的拼凑、抄袭等学术怪象。熊教授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措施,应该是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要能真正地全面地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