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硕士考研需要考生了解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为此,查字典考研为大家复习2016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希望考生做好专业课的复习。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劳苦群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①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的政策;
(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干部教育
(1)干部在职培训:1931年之前主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的形式进行,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实施更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
(2)干部学校教育:著名的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创办,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1945年10月迁往东北,组成东北军政大学;②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由毛泽东1938年提出;③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④抗大的教育宗旨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⑤抗大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理论和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⑥抗大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学习、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等)、军事课、实际战斗和生产劳动等;⑦抗大的教学方法由启发式、研究式、实验试和活的考试等等;
3.群众教育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在兴办冬学、培养师资的同时,各根据地还积极组织编印了课本,如《识字课本》、《日用杂志》、《庄稼杂字》等。
4.普通教育
(1)苏区的小学教育: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初小较多,高小较少。针对不同的对象还分为全日制和半日制;
(2)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巩固地区的小学和苏区相似,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初小高小都有的称为完全小学;游击区和近地区的办学形式有游击小学和两面小学等形式;小学的课程除了形式上照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外,尤其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
(3)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标志着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从为革命服务转移到为和平建设服务,主要指中等教育的规范化,实际上涉及整个普通教育,包括三方面①制定长远的教育计划,不再像战时那样随政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②普及教育,学制规范化;③教学内容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降低政治课与直接和实践挂钩的课程等;
(4)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①办抗大式训练班,逐批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②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轨化;③创办新大学;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1)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①在教育对象上,坚持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在民众教育中又坚持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②在教育内容上,以革命战争所需要的内容为主;③在教育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以非制度化的教育为主;
(2)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①在教育内容上,联系当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实际;②在教育组织形式上,注意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③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劳动;
(3)依靠群众办学:①成人群众教育群众自己办,民主政府给予指导;②普通教育中依靠群众的力量,普通小学由群众自己办理或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③干部不脱离群众,尽量考虑群众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历史的著作;
(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2)全人生的指导的含义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其出发点是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过革命的人生;3)具体内容为①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公民生活、劳动生活和文化生活四方面;③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1)职业教育的探索:①1913年发表重要论文《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②1914年赴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考察教育;③1916年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④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⑤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⑥20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2)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为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4)职业教育的方针:第一,社会化,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第二,科学化,即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6)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7)职业教育的内容①提倡职业教育,同时主张要积极参加到全社会的运动中去;②主张教育与职业相沟通,学校与社会相沟通③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原则;④职业教育应能包容一切;⑤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⑥职业教育应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全部的职业生涯;⑦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智能还要培养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谋职能力和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