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思路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2010年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思路

2010年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思路

考研时间: 2010-07-0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分左右,也就是能保证你及格。复旦新院的题虽然难,但也是相当人性化的——它给愿意坚持并且有复习策略的人提供了希望。要知道,虽然有专一能考一百二三十的牛人,但考上的人中专一刚刚及格或者是一百出头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你不可能会做所有的题目。上述的思路是我的真题研究策略,也保证了我拿下了所有死考点即专一的基本分。

  活考点分两种。一是书上较为死并且重要的内容但还未被考过的——09开始新院的参考书目开始更新了,从传播学来看,09年传播理论换成了《大众传播理论》,10年《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网络传播概论》都出了新版,《公共关系学》代替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这一种考点不确定性较死考点来说更大,更需要策略。我的方法是,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结合传媒名校的各年真题热门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反馈到新的参考书目上,把重复过的、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给找出来。

  我在网上自己收集了北大、人大、清华、南大、武大的历年真题(不要轻信卖真题的,我试过,大都质量下乘,可以自己找到,能否在网络中搜集到自己所需信息是一种必备能力),分类结合了复旦的真题。有人问,需要看那么多学校吗?值得吗?各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因此可以为我们突出重点。比如,04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06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再比如,2002年清华考察过论述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察过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2008年复旦的论述题有一道即为“论新闻宣传。”有无必要,见仁见智。

  第二种活考点是结合了现实热点的理论考点,虽然灵活,但复旦的题目均有其出处,也就是都能在书上找到其理论来源,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热点新闻事件。真题中出现过的热点事件已过时,我们不用关注,但真题中考过的理论依据是一定要准备好的。比如舆论这一考点,除了上述比较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曾经屡次出现其他考法,名词解释(2005、2001、1999、1991),简答“怎样理解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功能?(2003)”、“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2007)”,以及论述“联系实际论述中国新闻媒介如何做好舆论引导?(2001)”。对于活考点的出题思路,10年的传播学考题表现的最为明显:新闻传播学基础的最后一道论述题是“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传播实务的最后一道综合题是“请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规律、公民的政治参与谈谈你的看法。”热点结合的不同,但都涉及舆论与网络,而这两个考点都能在参考书目中、历年真题中找到出处。

  以上就是我真题研究的重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如何整理真题。

  我首先收集了复旦以及各校的真题。考复旦新院的人都应该知道,有基本书目是院内各个专业共用的,所以其他专业的考题可以拿来参考。我在考前专门写过一个文档来分析历年各专业参考书目以便抓重点找规律(新闻传播学基础专门是必考的,因此主要找的是各专业实务的真题),比如,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实务书目完全不同,因此新闻学的实务考题我根本不看;传播学和广告公关以及媒介管理重复的实务书目有《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和《公共关系学》,因此这几个专业曾经的实务考点就绝对有参考的价值。还有,别以为参考书目更新了之前的真题就可以不看,书换了考点没换,还是可能重复考察,比如2005年广告公关考过爱德华·伯奈斯的名词解释,10年考前我是作为重点之一准备的,果然考了。

  复旦及各校历年真题,刚开始是手写的,感觉太慢,而后直接全部用word编辑,节省时间并且方便搜索。每一门我都准备了三个版本,分别按照题型、考点、出题角度来分类,方便寻找规律,并严格在旁边记上考察过的时间以及院校——这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比较,以大致推算考点何时再考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分析我发现一点,2000年左右的真题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2000年前之前的真题,有抬头的趋势,因此都被我列为了复习的最重点。另外,考前的投机心理一定会作祟的,别以为去年刚考过的下一年就不会考,09年名词解释考过《每周评论》,10年原题出现了,09年考过论述1942年新闻改革,10年考的是论述56年新闻改革,考场上做这类题的时候我异常兴奋,该抓的重点都被我抓到了。

  为了避免忘记以及逼迫自己思考,我分类完之后写出了详细的真题分析,再反馈到书上,运用归纳出的思路去看哪些考过了,还会怎么考,哪些未考过,可能怎么考,重点慢慢全部浮现,因为思路清晰,所以复习得也越来越有底。

  2、参考书目:整理笔记,化繁为简

  据我所认识的,考专业课之前直接拿着书背而没有整理笔记的,都没有考上。

  分析过复旦的真题就会知道,很多时候一个考点可能考察一章的内容,因此就算你把整章的内容全部一个字不漏都背下来,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也写不完。而且,考场上三个小时我是从头写到尾的,用来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如此还是来不及写。复习到考前,应该做到对每个考点的每种考法、大概字数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基本分并且做到临危不乱,以不变应万变。再说,复旦新院选择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千篇一律的背书,你觉得你的分数可能高吗?写完了书上内容,你还有时间有空间有能力去发散去结合热点论述吗?比如1956年新闻改革,黄瑚的新版涉及了一整章的内容,有一万字左右,我结合真题(1999年考过论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纲挈领,整理了约1500字,考场上遇见了原封不动地默写了自己的笔记,按照后来的得分推算,这一题我是拿了全分的。参考书目的内容非常繁杂,无论是为了拿分,还是为了减轻不必要的劳动量,我们都必须记笔记。

  如何记笔记?边看书边做真题,这是重点;边看书边写出每本书的框架,提纲挈领,这保证了全面系统。这样可以帮助你有重点有选择地在整本书的框架里建立各考点的联系,并且方便你建立几本参考书目之间的联系——有些考点是书之间结合着考的,放在一起准备会更灵活,避免重复劳动。曾经有位前辈的建议让我非常有共鸣“笔记和总结这一步是最关键的。笔记不是抄书,我注意了三点:一是化繁为简,把书本的框架列出来,大段文字用简要句子总结好;二是合并同类项,第一遍看完就会发现很多书讲的内容是相通的,按知识点或专题把几本书的内容归到一起,就会对这个知识有全面了解,也省去了日后很多低效的重复劳动;三是总结答案,做笔记时我基本是将内容列成某一题的答案,可能是历年考题,也可能是自己给出的思考题,这样边想边写,笔记做完,所有真题我也就做完了。答题时我都用的书上整理总结出来的语言(经过重组,决非原文照搬)。”

  名词解释每个六分,涉及的都是最最基本的概念一般三百字左右足够,要注意的是简洁而全面,概括性极强但也要体现一个知识点的精髓,并且知识点的有可能出现在一章的各个部分。

  拿新闻史的名词解释为例,多次考察的“时务文体”(2009、2003、1999、1997)就可以这样做笔记: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10年传播实务的名词解释非常活,除了“爱德华伯纳斯”比较死之外,另外三个“网络‘客’现象”、“舆情”和“文化产业”都是书上没有直接给出的,但绝对可以运用已整理的笔记来灵活处理。比如网络“客”现象你没听过,但书中总出现过博客、播客之类的吧?总分总结构,一一罗列即可。

  简答都是固定的知识点,重点掌握书上的黑体纲目。同样的,也要注意简洁和全面。千万别啰嗦,要概括书中观点,简答写死了也只有10分,因此五六百字即可,一定要为论述题(30分一题,一共90分)留下充分的时间。随便看一题我的笔记给大家参考: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2008)

  “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这一思想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与另一重要原则“自我修正过程”,均是从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引申而来,其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产生出一般人所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作为自由主义报刊的理论的重要观点,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到巨大作用。

  然而历史证明,所谓“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现状发生了尖锐矛盾,新闻自由因媒介在竞争中形成垄断而被滥用,使媒介成为当权者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该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受众的权利;并且,它谈论的是意见、思想的自由,而实践中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实际上损害了意见的多元表达,并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

  论述题是最拿分也是最不容易拿分的,要有书中观点,要结合论文和现实热点,也最好有自己的想法,“背多分”早已过时。曾经看过一位前辈写过论述答题的思路觉得很好:○1专业书上的定义,解释 + ○2各位学者的相关意见观点 + ○3联系现实的热点事件 + ○4自己的看法(辩证)+ ○5总结。平时多注意结合书中的专题进行积累,“论文,答案也。把重点老师的近五年的论文都找来,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述每一个老师论文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包括老师的研究方向类、时事类的评论文章等。”多去网上看热点新闻,关注现实动向,“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剖析的角度上来说可以从任何方面下手,怎么样都能和你的题目扯上点关系吧,那就好办了,提一下现在的热点事件,表述下社会主流的看法,一定要和你的题目扯上关系,无论怎么样好歹写几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10年黄瑚的这本参考书目换版了,对我们来说是万幸,我发现换版的时候刚刚暑假不久,当时已经把第一版过了一遍,并且是在没看真题的情况下看的,痛苦万分。新版的语言简洁了许多许多,并且章节脉络非常清楚,便于整理笔记。按照我之前提到的整理思路研究过真题之后,再去看新版的书,重点就会明了许多,但边寻找真题答案边整理框架的过程也比较痛苦,每本书的真题答案和笔记我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在word中打出来的,而新闻传播学基础的三本书花的时间最多,其中新闻史尤甚。

  也就说,无论是哪一本书,你的笔记应该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按目录的章节来提纲挈领,归纳老师观点的;另一种是按历年真题来做的。同时,你可以把真题都放入全书的框架中,边写框架边做写真题答案,也可以帮助你发现重点章节,多分析多思考。

  黄瑚的新闻史常考的内容无论哪种题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新闻法制(重中之重)、新闻改革、著名大报及报人、中共机关报、新闻业务改进、以及大的脉络。这是我通过两个月的整理而得出的结论,最后背笔记也是按照这几个大类来背诵的。比如,新闻法制的整体脉络你可以连起来思考:近代立法尝试(光绪)——清末法制建设——国民党新闻统制——我党新闻法制(建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法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近代新闻立法没有考过,也不是重点;清末的具体新闻法规考过多次,名词解释就有“大清报律(2010、2005、2002)”、“钦定报律(2006)”,“暂行报律风波(1996)、“癸丑报灾(1999?人大、2002?北大、2001?南大)”简答题就有“清末出台的重要新闻法规有哪些?(2003)”,论述题更是结合了国民党新闻统制来比较北洋军阀新闻统制的异同(这题非常变态,幸好我不是2008年考试,自己思考答案就写了有两天之久)。

  复旦很主流,喜欢考中共机关报,有关机关报的发展历程、每份报纸的内容与背景都得详细掌握,2002年考过“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衍变过程。”很多年没以大题型的方式考了,可能考脉络,可能考具体的报纸新闻改革,一定要注意。另外,机关报是重点也提醒我们,国民党的内容只需要关注法制那块儿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看,从没考过,更没有考的可能性。

  写大脉络的笔记是最让人头疼的,为了考试临阵不乱,考前一定要熟悉书本框架,并仔细推敲考过真题,写出答案并发散其他可能的脉络,做到万无一失。2006年曾经考过“试述中国近代报业(自1815年至1911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举出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这题我也整整写了两个下午,结合了黄瑚的书和论文,最终写出了自己满意的笔记。可以给大家参考: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中国近代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办,成为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载广州创办,成为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申报》等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在香港,《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成为我国在鸦片战争后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一批独立创办与出版的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其中办得最成功并成为当时商业性中文日报典范的是上海的《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在华外报大发展的另一主要标志,则是在华外报网的建成及其对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不断蚕食并最终形成了全面垄断的局面。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实践也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七十年代后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在清政府高压下缺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法成为中国改变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力量。唯一的例外是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最为成功的报纸。诚然,这份报纸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主持下,开创了以“立言”为宗旨、以政论为灵魂的民族报业的特色,虽在香港地区能与外报相颉颃,但不可能改变当时外报逐渐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GC的兴起。1898年光绪帝宣告变法后,第一次国人自办GC兴起,不仅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还结束了外报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使国人自办报刊及其宣传报道活动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是第一次国人办报GC的主流,并在这次GC中发挥了积极的领先作用,主要有澳门的《知新报》(1897)、天津的《国闻报》(1897)、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1897)与《湘报》(1898)等。此间,中国近代报刊思想渐趋成熟,提出了一系列近代报刊观念,如梁启超的“喉舌论”、报刊的两大天职、办报的四个标准、关于舆论的论述等等,为后来的中国报刊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主编《时务报》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报章文体”。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第一次国人办报GC戛然中断。

  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GC的兴起。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迅速复苏并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至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第二次国人办报GC出现。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大量出现,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在各类政治性报刊中,数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影响最大,上海、武汉和广州成为革命派在国内的三大办报基地。著名的报纸有上海的《苏报》,被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而引发著名的“苏报案”;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还有武汉的《大江报》等。在这次GC中,无论是保皇派或后来出现的立宪派、还是革命派主办的报纸,大多以商业性报纸的面目出现,这样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其中成功的典型有上海《时报》等。与此同时,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文教性报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迅速发展,出现了报刊工作职业化的取向。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整理了中新史包括真题在内的约两百个名词解释,几十道简答和论述题,并准备了一份全是考点的文档,考前最后复习的时候书都不看了,反复对着考点检查有无知识点遗漏,考场上只要是中新史的题目我都拿到了分。

  做真题笔记推荐书目:方汉奇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李彬的《中国新闻社会史》,前者较为详细,与黄瑚不同是按照编年来谋篇的,后者较为有趣,让你跳出考试思维来看新闻史,提升一些对新闻史的兴趣。为了考试,两本足够,千万不要贪多,考完研了时间多得是。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新版的增加的内容其实不多,很多经典内容没有改。很多人向我咨询笔记的时候说今年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题没有涉及到任何新闻学概论的内容,是的,没有直接涉及到,但传播实务的两道小论述都和李良荣的新版以及09年的论文有关。第一题“结合近期国内的实例,论述传播媒体与危机管理的关系。”其实就是09年初李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一篇名为“论中国传媒业新的传播生态——2008年重大事件报道的新闻学盘点”的变体,这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就可以用的到,说的都是国内的危机事件传播,再结合《公共关系学》整本书中危机管理的内容,就很好答了。考前我把危机管理列为公共关系的重要考点,也是因为传播学和广告公关的实务考题在04年都涉及过。

  另外一题是“结合近期中外的实例,阐述公共关系与国际形象传播的关系”也和上述那篇论文有关,是论文的第一部分,只不过论文中只涉及到了314拉萨事件和512抗震救灾,我考前觉得这是重点,便自己加入75新疆事件的比较,考试时全部写上去,实务的分很高。

  李良荣的论文我没看几篇,重点看了上面那篇,这也是根据我自己的真题分析所划出的重点论文。今年的新闻学概论没涉及多少内容,我觉得很幸运,因为考前新闻史的内容占用了我太多时间,新闻学概论我自己分析过之后觉得能近期能再考的也不多,就只背诵了真题和新增考点的笔记,再加上几篇他近期的论文,实际证明我估计的比较准,也说明真题能给我们时间不够的考生多大的启发。

  前面我提到,我分析出2000年左右的考点有抬头的趋势,而且新闻学概论可考的题目越来越少,因此真题和新增内容是必背的,其他的就见仁见智了。

  另外,正因为新闻学概论明显的考点越来越少,它考的角度也就越来越细,比如07年的一道简答“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而书里只在绪论中提到了自由主义理论最推崇的是客观性报道。这道题的答案我遍寻不着,最后结合了李良荣的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和黄旦的一篇“客观性三题”的论文,才最终整理出近六百字的答案,给大家参考吧,注意我答题的框架和思路:

  客观性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是一种基本的报道形式和写作原则,是客观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客观性报道原则即新闻报道需要准确、清楚、简洁、平衡,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注重事实。这是客观性报道最基本的特征。新闻报道的客观,实际上所要求的是报道与事实的相符。客观性报道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就充分体现了对事实的极端强调。

  第二,事实和观点分开。在客观性报道中,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最有效手段是交代清楚观点是由何处发出,这样可以使受众充分了解这些观点的主观性以及主观性从何而来。

  第三,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应忠实地传递信息。

  当今,中国新闻实践中新闻报道失实情况严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国际上,中国媒体的形象也并不如意,公信力与影响力不够。注重客观性报道,对于目前的中国新闻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使中国新闻媒介的实践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特性,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准;

  第二,有助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时至今日,客观性报道所遵循的写作规则仍是新闻写作中的基本要领。

  第三,有助于提高中国媒体的可信度与国际影响力。客观性报道被盛行于北美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标准,运用客观性报道手法符合西方从业者的新闻观念,不仅有助于塑造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也可以提升中国的整体形象,发出中国自己的有力声音。

  新闻学概论整理笔记可参考的资料有:李良荣、黄旦的论文,还有李良荣的书,有共通的地方都可以拿来看看。另外,有余力的话,黄旦有本1997年二版的《新闻传播学》,个人认为是理论研究的严谨之作,细心的人可以在其中看出复旦真题的出题思路,这也是我后来写多了真题分析才发现的。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这本09年刚换的传播理论书是参考书目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因为看见有这本书,才觉得复旦新院的眼光与众不同。这本书给不肯死记硬背的又不得不考研的人提供了希望,比如我。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展示了把传播理论的动态发展,把来龙去脉都放入了具体的时空脉络,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缺点在于是翻译版,有些地方不容易懂,并且,不方便用来准备考试,特别是考研考试。

  于是,这本书的笔记是除了新闻史之外,我编辑了最久的,A4纸足足有八十页之多,最后的精简背诵版也有二十几页。

  首先是理解它。为什么一定要好好理解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太活了,因此出题的角度也会非常灵活。结合09年和10年的真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很多规律。第一,这本书肯定会出一道大题,而且每道大题就是一整章的内容。09年让你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这道题看似很难,回到书中就能发现清晰的线索,特别是在第十章的前言,提到“积极的受众”理论是本章的理论基础,关注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属于受众中心理论,并产生完全不同于信息来源主宰理论所假设的媒介效果。只有认真理解了,才能发现章节的脉络安排是有它的道理的,并且章与章之前都是有联系的,甚至能推断出考题的角度。第二,这本书涉及国外传播理论的流派较多,可以直接应用到中国的较少,然而出论述题必须结合中国热点。因此,这本书的重点必定是能应用到中国媒介现实的理论。比如微观的日常理论,或者宏观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等,这从历年真题也能看的出来。

  如何理解?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结合原版。清华出版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原版。于是我在做笔记之前,利用一切可能的零碎时间,把原版和翻译版本结合起来阅读了三遍,效果不错,但比较费时。做惯英语阅读的人都应该晓得,外国人写东西的特点是啥?先简练地摆明观点,再娓娓道来。看英文版的时候,观点与例证的言语之分更加明显,而且英文版中把重要的观点都做了斜体处理的,翻译版直接没有了。所以,结合英文版,笔记中可以把书里娓娓道来的部分都酌情省略,提纲挈领。我自己设计的是树状笔记,比较直观,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比如,宣传理论中李普曼的观点,书中的叙述看似没有重点,也是可以理出清晰的线索的:

  (1)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最有影响的舆论制造者、向全国报纸提供稿件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为其悲观主义论调增加了可靠性

  (2)社会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个极其复杂的时间段,并且各种政治势力积极危险。人们仅仅通过媒介不可能充分了解周遭的一切。即使记者们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不可能克服心理障碍和社会障碍。

  (3)主要观点:

  ①与拉斯韦尔同样的怀疑主义态度,认为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搞明白周围的世界并理性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在《舆论学》一书中,李普曼指出“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普通民众不可能像经典民主理论假想的那样管理自己(即对民主构成了一种威胁)。

  〓这些看法对民主制度的生存能力以及此制度中出版自由的意义提出了强烈质疑。在提出这些观点时,他直接驳斥了美国媒介系统的学术根基——自由意志论的假说(libertarian assumption)(第五章)。

  ②与拉斯韦尔一样,李普曼认为宣传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政治体系需要进行激烈变革。既然公众易受宣传的影响,所以就需要有一些专门的机制或机构来保护他们免遭影响。对媒介进行温和但十分有效的控制是必要的。媒介的自我审查不足以满足需要。

  ③李普曼继承了拉斯韦尔的结论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在于让那些善意的“技术专家”(科技精英)控制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要做到这点,李普曼提议建立一个准政府情报局(可以仔细评估信息再提供给其他精英作决策,这个机构也决定哪些信息可以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哪些信息民众最好不要知道)。

  第二种方法是结合新闻学概论,找重复的理论重点,比如规范理论、宣传、舆论和效果理论等等。和前面说的这本书出论述题必须结合中国热点,是一个道理。今年的新闻传播学基础第一题问“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就是二者重复的考点,并且角度很细,来自于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章最后的一句话,而我正好把这句话写入了自己的笔记:“公民新闻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延续着美国媒介对社会责任理论的承诺。”而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则是历年真题多次考察过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本大众传播理论除了几十页笔记外,我还按照自己的中文资料整理出了两百个名词解释以及二十几道简答,也按照真题的思路为每一章都出了一道大题并写好笔记,做到让自己尽量心里有底。这样一来,我考前背诵的量要比整本书原来的内容少了很多很多,也提高了最后突击背诵笔记的效率。

  这本书可以参考的书目有: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和传媒网出过的几本答题参考书,帮助你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外国理论,足够了。

  帖子地址:http://bbs.kaoyan.com/t3265733p1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