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关文彬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关文彬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关文彬

考研时间: 2011-10-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导师姓名: 关文彬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 年 4 月 3 日

院系名称: 水土保持学院

一级学科: 地理学

二级学科: 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1: 生物地理与生态规划

研究方向2: 生物多样性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1997 年 6 月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995 年 7 月

是否院士: 非院士

是否留学: 否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1998 年 6 月

在读硕士: 10人

毕业硕士: 4人

在读博士: 1人

上岗时间: 1998 年 6 月

现在在岗否: 是

是否外聘导师: 否

是否千百万人工程: 否

是否长江学者: 否

其它称号: 1997年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出站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否

工作简历:

1989.9~92.3,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科攻读硕士学位;

1992.3~92.9,辽宁省农牧厅, 从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

1992.9~95.7,东北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5.8~97.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7.7~现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

2001年2月受基金委国际基金资助,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会议,顺访新西兰维可多利亚大学;

2001年9月受基金委国际基金资助,赴美国林务局南方研究站进行合作研究,顺访北卡州立大学;

2002年8月,国家重大基础规划(973)项目资助,赴韩国参加第八届国际生态学大会。

2004年4月30日-5月19日,民政部项目资助,赴美国阿拉斯加参加国际北方林联十二届大会,顺访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纳不拉斯加大学、美国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水利部水土保持局)。

教学工作:

生物多样性专题(硕士、博士,主讲)

生物地理学(硕士、博士,主讲)

生态规划学(硕士、博士,拟开)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生态恢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林业专题、国家农业领域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的“十五规划”的编写,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尔沁沙地残遗植被类型多样性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39770148)、“林带的分维疏透度及优化结构生成模型研究(39870639)”,作为研究骨干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半湿润沿河沙地防沙治沙技术研究”,现已经通过验收,认定成果1项;作为骨干参加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9930130)“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调节机制研究”等课题.

在研课题:

1.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973)“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的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G2000046807-04, 2000.4-2004.3, 专题总资助经费为100万元),2002年6月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为优秀。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科尔沁沙地植被生态恢复机理研究”(30170180, 17万)立足于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以科尔沁沙地天然残遗植被保护较好的地段及其周边地区为对象,开展植被生态恢复机制的研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沙漠化地域植被的生态恢复、预防及治理荒漠化的生态模式与对策。

3. 浙江省台州生态市规划(2002-2003,130万)副主持人,通过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组织的大纲评审(浙江省台州市招标项目)

论文目录:

1. 关文彬、冶民生、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山地学报. 2004, 22(6):679~686

2. 关文彬、冶民生、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物种周转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学报, 2004, 24(11): 2367~2373

3. 关文彬、吴建安、梁广林、王 棒等. 岷江源区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生物多样性与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 关文彬、李春平、范秀珍、赵廷宁、陈建刚、孙保平. 京郊北藏乡防护林景观生态评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26(2): 25-30

5.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生态学报. 2003, 24(1): 64-73

6. 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孙保平. 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 25(3)79-83

7. 关文彬、谢春华. 科尔沁沙地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景观与群落多样性分析. 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33-345

8. 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张秋岩、汪西林. 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24(4): 80-84

9. 关文彬、谢春华、吴建安等. 应用GPS与GIS技术进行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样地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7): 773-776

10. 关文彬、李世锋、李春平等. 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6):651-657

11. 关文彬、曾德慧、姜凤岐.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植被的排序.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5): 687-691

12. 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丁国栋. 荒漠化危害预警指标体系框架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 23(1): 44-47

13. 关文彬. 中国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研究. 2000,7(1): 9-14,29

14. 关文彬、曾德慧、姜凤岐.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 生态学报. 2000, 20(1): 93-98

15. 关文彬、曾德慧、姜凤岐.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植被的分类. 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6): 907-911

16. 关文彬. 中国东北地区白桦林植被生态学的研究: 白桦林在两类植被区域内景观斑块特征比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21(5):16-22

17. 关文彬. 中国东北地区白桦林植被生态学的研究: 桦属植物与中国白桦林的地理分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4):104-109 (EI收录: 98094379885)

18. Guan Wenbin. Sun Baoping. Jiang Fengqi.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98. 7(1): 15~27

19. 关文彬、陈 铁、周以良等.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生多样性的研究(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组成的多样性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1997,(5):465~470

20. 关文彬、陈建刚、范志平等. 我国防护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见:李吉跃、孙保平、赵世华主编. 中国林学文献计量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1. 冶民生、关文彬、吴斌、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28(1):7-13

22. 王 棒、关文彬、吴建安、马克明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GAP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92-196 (通讯作者)

23. 冶民生、关文彬、白占雄、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2):70-75 (通讯作者)

24. 冶民生、关文彬、谭辉、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灌丛α多样性分析. 生态学报. 2004, 24(6):1123-1130 (通讯作者)

25. LI Chun-ping, GUAN Wen-bin, FAN Xiu-zhen, SU Fan-xing, ZHAO Ting-ning, CHEN Jian-gang, SUN Bao-ping.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at Beizang town, Daxing County, Beijing. Forestry Research. 2003, 14(2): 135-140 (通讯作者)

26. 李春平、关文彬、范志平等. 农田防护林结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1): 2037-2043(通讯作者)

27. 谢春华、关文彬、吴建安等.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特征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24(4): 68-72(通讯作者)

28. 谢春华、关文彬、张东升等.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的根系结构与土体稳定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2): 76-79(通讯作者)

29. 谢春华、关文彬、吴建安等.长江上游暗针叶林优势树种峨嵋冷杉的树体分维结构.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7): 769-772(通讯作者)

30. 范志平、关文彬、曾德慧、姜凤岐. 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工程的构建历史与现状. 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5):49-54

31. 范志平、关文彬、曾德慧、姜凤岐.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5): 701-705

32. 孙保平、关文彬、赵廷宁、岳德鹏等. 21世纪中国荒漠化预防及治理技术研究展望.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2(1):54-57(执笔)

33. 孙保平、关文彬、岳德鹏. 我国荒漠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9(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研究专集):114-115 (执笔)

34. 孙保平、关文彬、赵廷宁. 中国荒漠化预防及治理研究展望与技术预测. 见:周光召主编. 面向21世纪的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协首届年会. 杭州,1999.10) (执笔)

35. 孙保平、关文彬、岳德鹏. 中国荒漠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技术.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3-16(分科大会报告) (执笔)

36. 孙保平、关文彬等.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创新策略,林业科技管理,1998(3):31-32 (执笔)

37. 孙保平、关文彬.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研究现状与技术预测. 水土保持研究研究. 2000,7(1): 5-8(执笔)

38. 孙保平、关文彬、岳德鹏、丁国栋、王贤. 改革开放二十年,荒漠化防治成就举世瞩目. 见: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编. 田野的希望――中国农村科技二十年巡礼.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303-310 (执笔)

39. 余新晓、关文彬、朱清科、张志强. 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展望. 见:周光召主编. 面向21世纪的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协首届年会. 杭州,1999.10) (执笔)

40. 董亚杰、关文彬. 黑龙江蹄盖蕨科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数量分类与微机信息处理研究进展,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41. 陈军、李春平、关文彬等. 以管道理论为基础的林带小钻杨树体结构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通讯作者)

42. 陈军、李春平、关文彬等. 林带小钻杨树冠分维结构. 林业科学. 2006(通讯作者)

43. 苏强平、汪西林、关文彬. 基于GIS下的岷江干旱河谷地区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2): 98-102(通讯作者)

44. CHANG Zhi-hua、LU Zhao-hua、GUAN Wen-bin. Water holding effect of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soil in GonggaMountain, 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3, 14(3): .205-209(通讯作者,重点基金)

45.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 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1):69-72

46. 赵玉涛、余新晓、关文彬. 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4): 495-500(重点基金)

47. 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方法与方向. 生态学报.2001, 21(12): 2106-2116(973课题)

48. 汪西林、朱宝才、关文彬. 专业课多媒体课件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林业教育. 2001, 5: 41-43(通讯作者)

49. 叶万辉、刘正恩、关文彬. Metapopulation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种群生态学中的应用(Ⅱ)Metapopulation理论对植物种群研究工作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24-228

50. 周金星、孙保平、关文彬等. 21世纪我国的荒漠化防治. 见:李吉跃、孙保平、赵世华主编. 中国林学文献计量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51. K-M. MA, B-J. FU, S-L. LIU, W-B. GUAN, G-H. LIU, Y-H. Lu, M. ANAND. MULTIPLE-SCAL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AN ARID RIVER VALLEY,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4, 15: 75–85 (SCI、EI 收录)

52. 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关文彬.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 生态学报,2004,24(4): 761-768( 973课题)

53. 刘国华、马克明、傅伯杰、关文彬等.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生态学报,2003,23(9): 1757-1764( 973课题)

54. 范志平、姜凤岐、曾德慧、关文彬. 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模型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6): 811-814

55. 孙保平、丁国栋、岳德鹏、关文彬. 改革开放二十年 水土保持工作成就斐然. 见: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编. 田野的希望――中国农村科技二十年巡礼.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296-302

著译目录:

教材

1.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副主编)

2. 景观生态学(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副主编)

学术著作:

1. 区域综合治理技术决策系统.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孙保平等编著,本人为编委)

2. 中国东北植被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周以良等编著,本人为编委)

3.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姜凤岐、曹成有、曾德慧、关文彬等著)

4. 紫椴种群生态学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聂绍荃、关文彬等)

5.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50年.蒋顺福,马履一主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编委)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

2000年获学校教学成果1等奖。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国内会议:

关文彬、谢春华、丁国栋、孙保平. 荒漠化危害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 2000. (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999002210)

关文彬、谢春华. 科尔沁沙地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景观与群落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发展. 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武汉, 2000.11

关文彬. 中国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调控. 中国荒漠化预防及治理技术预测与恢复生态学.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43). 1999.7.20-21

关文彬、马克明. 中国湿地植被研究现状与展望. 湿地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 2000.11.2-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2000046807专题)

马克明、关文彬. 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湿地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55). 2000.11.2-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2000046807专题)

孙保平、关文彬等. 黄土高原防治荒漠化的科技对策,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讨论会,中国工程院等,西安,1998.10 (执笔)

谢春华, 关文彬. 应用GPS与GIS技术结合进行森林样地分析. 见: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编. 青藏高原东缘环境演化与森林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 2001年8月(通讯作者)

关文彬、李春平、范秀珍、赵廷宁、陈建刚、孙保平. 京郊沙区防护林体系观评价与规划的研究. 生物技术与现代化农业. 北京:首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2.9

关文彬,冶民生,吴建安,马克明,刘国华,汪西林.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与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杭州.2002.11.20-22

吴建安,关文彬,梁广林,马克明,刘国华,汪西林. 岷江源区植被样带的群落分类与排序. 生物多样性与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杭州.2002.11.20-22(通讯作者)

关文彬,谢春华,冶民生, 刘兴双. 科尔沁沙化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问题·机遇·发展. 全国第四届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2003年12月

关文彬、吴建安、梁广林、王 棒等. 岷江源区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生物多样性与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吴建安、关文彬、王 棒、马克明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GAP分析.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问题·机遇·发展. 全国第四届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2003年12月 (通讯作者)

表彰和荣誉:

(1)1999年,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2)2002年, 获北京林业大学"三育人标兵"称号

(3)2004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主要兼职: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应用生态学报常务编委

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减灾评估专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林业有关项目环评专家

备注:

2006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股导师(可在博士导师名下独立招生)目前,指导的毕业硕士研究生分配到国家林业局、民政部、铁道部、国内知名大学工作。

办公室电话: 010-62336385

传真: 010-62337873

通讯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53号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件地址: desertwx@bjfu.edu.cn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