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张建军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张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介绍:张建军

考研时间: 2011-10-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导师姓名: 张建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10 月 21 日

院系名称: 水土保持学院

一级学科: 地理学

二级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1: 地理信息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2: 水土保持

研究方向3: 林业生态工程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2000 年 12 月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2001 年 6 月

获学位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是否院士: 非院士

是否留学: 是

留学国别: 日本

留学时间: 从 2002 年 05 月 到 年 月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0 年 12 月

在读硕士: 8人

毕业硕士: 2人

上岗时间: 2000 年 12 月

现在在岗否: 是

是否外聘导师: 否

是否千百万人工程: 否

是否长江学者: 否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是

工作简历:

1987年7月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以来,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任教

1993-1994在日本研修

1994-2001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

2001年在日本研修3个月

2002年-2004年在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至今在北京林业大学任副教授

工作期间,先后参加完成与主持完成的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有:

(1)国家“七.五”攻关专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中承担林冠截留、坡面径流泥沙、小流域径流泥沙、土壤水分的研究工作。该项目获获1994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5名)。

(2)国家“八.五”攻关专题"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区域生态效益研究"中承担坡面水土保持林地水文生态效益和流域水文生态效益的研究工作。该项目获1999年度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名)。

(3)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基金课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研究”中承担沙棘、虎榛子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工作。

(4)中日技术合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培训”项目中负责森林水文学科、土壤科学方面的研究。

(5)国家“九五”攻关专题“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主持“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技术研究”子专题的研究工作。

(6)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研究中,承担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

(7)中日技术合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培训项目的完善项目,负责森林水文、治山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8)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吉县)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中承担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及结构优化技术的研究。

(9)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黄土区水土保持防护林生态耗水机理与合理密度研究”,中主要负责水土保持林耗水机理研究。

(10) 863计划课题“中国西部现代荒漠化防治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04AA649380)”中负责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黄土高原平缓坡退耕还林农林复合可持续经营技术(02EFN216701228)”中负责项目设计、实施、报告撰写等 。

(12)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防护林体系高效配置及可持续经营技术(2002-46) 中负责项目设计、实施、报告撰写等 。

(13)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坡面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30571530)”。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开设《流域水文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计算》、《植物地理学》

为研究生开设《流域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高等自然地理》

研究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

森林水文、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林业生态工程

在研课题: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2)”课题中承担“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204”专题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尺度效应与转换方法( 2002CB111503)” 承担水文尺度转换研究

3. 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吕梁山南麓黄土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2006-76)” 中承担人工促进天然次生林植被恢复优化模式研究

4. 主持日本丰田基金项目“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植被管理方法(D-05-R-003)”

5.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水环境要素的监测

论文目录: 1. 张建军,贺维,纳磊.黄土区刺槐和油松水土保持林合理密度的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2):55-59

2. 张建军,纳磊,方家强.晋西黄土区坡面糙率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1):108-113

3. 张建军,清水晃,壁谷直记,延廣竜彦.日本山地森林小流域悬移质泥沙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6):14-19

4. 张建军,清水晃.黄土高原水土保全林地の土壌水分動態に関する研究.森林立地(Japannese Journal of Forest Environment).2004,46(2):85-92

5. 张建军,毕华兴.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25-29(EI收录,检索号05279197115)

6. 张建军,清水晃.中国黄土高原における原位置表面流流出実験.日本森林総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3(2):185-191

7. 张建军,清水晃.地表流の侵食力に対する黄土高原林地の耐侵食性に関する研究.55回日本林学会関東支部大会論文.2004,257-260

8. 张建军.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5):25-28

9. 毕华兴,张建军.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1):69-73

10. 张建军.中国黄土高原の治山技術.日本砂防学会誌,2003,55(5),59-63

11.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 24(3):50-53

12.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6):20-24

13. 贺康宁,张建军.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坡面径流规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19(4):1-6

14. 余新晓,张建军.黄土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林业科学,1996,32(4):25-33

15.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地产流产沙的观测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3):14-20

16.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2):27-31

17. 余新晓,张建军.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水土保持作用分级标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2):43-50

18. 张津涛,张建军.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沙棘生物量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4) 118-123

19. 张建军.沙棘、虎榛子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有效性的研究.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0. 张建军.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冠层水文作用研究.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合作研究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1.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增刊,1994,12

22.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增刊,1994,12

23.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主要防护林树种——刺槐生长规律的研究,水土保持科学与发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4. 张建军.黄土区坡面股流冲刷研究.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25. 张建军.封禁流域的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26. 张建军.晋西黄土区坡面径流监测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27. 张建军.林地枯落物截留降水规律的研究,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28. 张建军.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29. 张建军.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0. 张建军.山西省吉县坡面径流小区观测研究成果初报,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1. 张建军.通用流失方程式在林地的应用,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2. 张建军.蔡家川流域水文观测研究,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3. 张建军.树木蒸散量的测定方法,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4. 张建军.蔡家川流域蒸发散计算方法,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著译目录:

1.《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朱金兆,松冈广雄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编委

2.《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与评价》,孙立达;朱金兆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编委

3.《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余新晓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编委

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赵金荣,朱金兆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编委

5.《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沈国舫,王礼先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编委

科研成果:

获得过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通过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后提出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年变化可以划分为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四个时期,利用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剖面划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调节层三个层次。通过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得出黄土高原林地土壤水分长期处在生长阻滞含水量之下,林分密度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评价模型。在土壤水分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刺槐和油松不同林龄的合理密度,这对黄土高原刺槐、油松水土保持林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进行研究后,从物理原理出发,建立了林冠截留计算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黄土高原坡面径流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黄土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坡面产流产沙进行观测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为降雨强度大于10mm/h,雨量载10mm以上,在黄土区能够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降雨形式为雨量大于30mm的降雨。该研究为黄土区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研究后,提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径流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小。从改良土壤渗透性能、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林地土壤水分供给能力考虑,油松林、刺槐林的密度应该在3 000株/hm2以下为宜。随密度的增加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产沙量大幅度减少。油松林密度由750 株/hm2 增加到8490株/hm2 时产沙量减少了83.42 %. 刺槐林密度由495株/hm2 增加到3750株/hm2 时产沙量减少了70.9 %。在干旱、半干旱的少雨地区,应大力提倡种草,草本植物耗水量较小,在较少的降雨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同时草还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该研究结果对黄土区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黄土区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后提出,流量一定时,不同植被条件下冲刷水流泥沙含量为农耕地 道路边坡 草地 刺槐林地 油松林地。同一坡度、相同冲刷流量条件下,林地和草地的抗冲性约是农耕地的50 倍、道路边坡的20倍。用相同流量冲刷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坡面时,冲刷水流的含沙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即在所研究的坡度范围内土壤的抗冲性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为5°时,农耕地上冲刷水流的含沙量是油松林地的146.35 倍、草地的278.76 倍;坡度为25°时,其含沙量是油松林地的24.18倍、草地的20.54倍。林草措施的防冲效果随坡度增大有减弱的趋势。 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没有植物根系保护的小区冲刷水流的含沙量是有植物根系(铲过草皮) 的2.68~21.45 倍. 林草根系对土壤的网络保护作用在地表径流量较小时更为有效,这种网络保护土壤的作用随流量的增加有减弱的趋势。没有地被物的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前者冲刷水流含沙量是后者的2.21~8.01倍。通过研究得出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是如何有效的分散地表径流,即使是有林草措施保护的坡地,应尽可能有效地分散地表径流。这样植被的根系和地被物的防护作用才能持续稳定的发挥。该研究结果指出了利用植被措施治理黄土区的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农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放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径流的影响和坡面径流的挟沙能力。研究指出:各地类径流的挟沙能力顺序为:油松林地 草地 刺槐林地 农地。在分析各地类流速和泥沙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的计算模型,以及利用坡面流速计算侵蚀量的模型。地表径流挟沙能力计算模型和侵蚀量计算模型的建立,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侵蚀产沙的预测预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利用野外定位观测资料对黄土区不同尺度小流域径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不同尺度小流域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差异显著;雨强是影响小流域洪水过程线的主要因素;在小尺度上不同雨量条件下小流域的洪水过程线相似,而在较大尺度上不同雨量条件下流域的洪水过程线差异显著;提出在水文模型构建、尺度转化的关键是如何定量描述下垫面覆盖

和地形条件的变化,以及定量描述降雨参数、尤其是雨强的空间分布。该研究结论对水文模型的构建与尺度转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表彰和荣誉:

获1994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1999年度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办公室电话: 010-62336756

传真: 010-62336756

通讯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67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件地址: zhangjianjun@bjfu.edu.cn

主页地址: hhttp://zhjj818.xinwen365.net/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