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结构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属下的二级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城市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结构工程是同济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综合实力最强的传统强势学科,以其培养的卓越人才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享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早在1914年同济大学就已设立了结构类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及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学院和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先后并入同济大学,都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首批获得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入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又入选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6年专业评估中继续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与木结构、空间结构、结构分析、结构与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和控制、结构全寿命设计与维护等方向特色鲜明,有着十分强实的师资和科研力量。现有教学、科研和试验人员167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及讲座教授4人,教授39人,副教授6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验师5人。这些师资中有许多是成就卓著、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引领着国内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近年来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国际合作与交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丰硕成果。每年平均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完成了众多的教学改革项目,出版了大量的高水平教材。已与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许多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开展师生访问、学术交流、共同研究等活动和项目,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主持完成了国家攀登B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建委、教委等资助的大量纵向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负责完成了上海市及其他省市许多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关键课题的研究,获得5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主编和参编了70多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检测、鉴定等标准或规范,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由于本学科整体实力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位,一些学术组织和刊物挂靠在本学科点上。
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良好训练;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胜任结构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优秀人才。
三、研究方向
1、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2、钢结构与木结构
3、空间结构
4、结构分析
5、结构与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
6、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
7、结构全寿命设计与维护
四、学制与修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修读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顺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