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小红
职称: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发展、科学教育等
电 话:010-58805078(办)
Email:mycc61@163.com
地 址: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教育背景
2001-2004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论专业,师从裴娣娜教授
1998-2001 硕士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师从吴定初教授
1994-1998 学士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校管理专业
工作经历
2004.8-2005.12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2006.1-2009.8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副研究员、院长助理
2009.9-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社会任职
《教师教育研究》兼职编辑
教学工作
主讲研究生课程: 《课程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儿童科学学习》
科研项目
主持:
1、城市小学与校外科技场馆在促进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伙伴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06年度国家级青年课题,06-09年
2、小学科学教师自主发展研究,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科一般项目,06-09年
3、北京市特级教师推广计划项目之“郑忠斌特级教师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委托,09-10年
4、北京市第八中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委托,09-10年
5、“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教研员专业发展项目”,横向课题,09年
6、“深圳市宝安区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横向课题,08年
7、“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实验”之子项目“基于学生现状诊断的学与教的改革”,横向课题,09-12年
8、北师大与密云县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项目”之子课题“密云县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项目(1-3期)”,08-09年
9、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之“管理者素质提升子项目”,台塑集团委托,08-13年
10、“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创生研究”,北师大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4-06年
参与:
1、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01-05年
2、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01-07年
3、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01-05年
4、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06-07年
5、“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培训策划和初步实施,中国科协委托,06年
6、“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试点推进与效果评估,中国科协委托,07年
学术成果
著作:
《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要学术论文(04年-现在):
1、校本视野 个人意义——关于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才有效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8-3
2、我国教师课程创生的缺失与偏狭,中国教育学刊,2008-6
3、论教师促进教学对话的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4、教师课程创生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
5、馆员如何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场馆参观,大众科技报(青少年科普周刊),2007-1-14(C4版)
6、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非文本的课程开发,教师教育研究,2007-1
7、论生成性课程事件的捕捉与利用,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
8、关于生成性课程事件处理的分析与思考,中国民族教育,2006-10
9、教学对话的典型特征,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7
10、“防教师”的课程发展策略及其局限性,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5
11、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12、教师课程创生的合理性辩护,教师教育研究,2006-1
13、教学对话:内涵、特征与表现形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14、论教师的课程创生,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15、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教师教育研究,2005-4
16、制约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深入推进的因素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5-9
17、奥克肖特教育哲学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5-6
18、开放教师研究视野,中国民族教育,2005-1
19、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20、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场与失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