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导介绍:余胜泉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导介绍: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导介绍:余胜泉

考研时间: 2011-04-2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余胜泉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媒体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计算教育应用

电 话:010-58806922

Email:toyusq@gmail.com , ysqetc@163.com

地 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教育背景

1997,9~2000,7: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

1995,9~1997,7: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学位,97年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1991,9~1995,7: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教育技术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9~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2009.4.1~4.27:在中央党校参加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第2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08.12~现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4~现在: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

2007.6~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2005.12~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2.9~2007.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0.9~2002.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讲师;

社会任职

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等教育出版社技术顾问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学工作

研究生课程《教育技术新发展》;

研究生招生方向:知识媒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

博士生招生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网站:教育技术通讯,个人主页

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的主题词包括:

知识媒体、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生态、教育技术标准、网络学习平台、混合式学习、学习元(Learning Cel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一对一学习等。

1.2008.8~2010.12: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一对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DCA080114),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负责人余胜泉;

2.2008.3~2008.9,《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网应用系统咨询与整体规划方案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3.2008.7~2008.12,《深圳市福田区教育信息综合平台整体方案规划与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4.2007.9~2009.9,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总体方案规划设计》项目,对网络学院未来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进行整合与发展规划,设计了详细的技术方案,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5.2007.9~2009.9,承担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学习超市》总体设计与规划工作,并具体负责其中异步学习平台、超子(学习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6.2006.3~2009.3,《4A网络教学平台跨平台改造、升级开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7.2006.9~20011.9,《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研究及推广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项目负责人是何克抗、余胜泉教授,本人组织具体工作。

8.2005.12~2010.12:承担中央电教馆规划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主管部门中央电教馆,合作单位是诺亚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9.2005.6~2006.7:承担佛山市教育局的《佛山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主管部门是佛山市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10.2005.4~2006.6:承担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的《新课程探究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是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11.2005.5~2006.5:承担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主管部门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12.2004.4~2004.12: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规范的研究与网络课程开发模板的设计》,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13.2004.4-2004.12:承担佛山市《佛山市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FS40112009D)主管部门是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余胜泉;

14.2002.7~2004.6: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波谱库总体系统建设及水体波谱分库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子项《波谱数据库总体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15.2002.4~2003.4: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的子项《评价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研究》,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16.2003.9-2005.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BCA030017),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7.2005.9-2008.9:《广州市荔湾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8.2003.9-2005.9:《佛山市禅城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9.2002.12-2008.12:《深圳市南山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该项目主要通过在南山区实施信息化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整体推动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20.2002.10-2005.10:《广州市东山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21.2001.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于2003年7月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负责人为沈复兴、余胜泉。

22.2001. 2-2002.2: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网络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3.2001. 2-2001.10:承担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4.2001. 6-2001.12:承担学科四结合总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5.2001.5-2002.4:《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开发东莞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孙波、余胜泉。

27.2002.2-2002.10:《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二期工程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对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硬件设备进行全面升级、统一开发佛山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并对佛山地区的学校主干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孙波。

28.2002.4-2002.6:《珠海市教育信息网络总体规划》,设计了整个珠海市全市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方案,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9.2000.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30.2000.12-2002.12:主持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研究(资源、管理系统、课件互换标准)》,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31.1999.4-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远程教学支撑系统,教育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参观了该系统的演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目前,该系统已经200多个单位使用,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为项目实际负责人,负责总体设计与开发;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以及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32.1999.9-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教育部于2000年4月将该项目转为正式研究项目,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实际主持编写《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

33.1999.9-2000.9:创办免费的在线学术杂志《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目前该在线杂志已成功发布四十多期,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11建设项目支持,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34.1999.8-1999.11:主持开发《基于WEB的通用题库系统》,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和COM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开发,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大赛(Intel公司与中国电信主办)教育教学类一等奖。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组织与监控整个开发过程。

35.1999.1-2000.9: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有三个重点目标:一是建设覆盖整个佛山地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佛山教委的信息中心;二是开发佛山教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开发网络教学的支持系统。何克抗、孙波、余胜泉主持,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实际主持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

学术成果

在各类杂志与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CSSCI收录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30多篇,SSCI收录论文1篇(published b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CI收录论文1篇,ISTP收录论文1篇。部分论文在国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参与编写教材5部、出版科普著作4本,学术专著2本,多媒体软件光盘4套。

著作: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方法》,余胜泉、马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数学,余胜泉、王光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语文,余胜泉、陈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4.《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英语,余胜泉、孙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低年级段),孙众、马宁、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中高年级段),陈玲、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初中段),吴娟、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余胜泉、吴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9.《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案例(上、下)》,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ISBN 7-89493-732-0

10.《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课例》,刘小明、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11.《面向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课例》,杨晓勤、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2.《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余胜泉、张建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13.《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师范学校教材),刘启明主编,编写第六、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1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余胜泉、林君芬、吴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6.《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编写第九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7.《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18.《网络新生活》,大型信息技术科普丛书,一套5本,包括基础篇(《触网启航》)、教育篇(《学海网舟》)、娱乐篇(《交网情深》)、商务篇(《网市悠悠》)、上网速查篇(《上网一点通》),余胜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0

19.《非线性编辑系统》,余胜泉、杨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

20.《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21.《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三年制职业高中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2.《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主编,编写了有关Internet的部分的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3.《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本人编写了第三部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信息网络与教学》,黄荣怀、余胜泉,编写第六章至第十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5.《Microsoft TCP/IP网络互联》(译著),黄荣怀、张玉洁、余胜泉,负责组织翻译小组、第一稿的统稿工作,并翻译第九至十三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论文:

1.《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

2.《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

3.《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

4.《“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

5.《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

6.《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第14卷6期.P84-88;

7.《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 余胜泉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2008/03

8.《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8-05-10

9.《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

10.《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

11.《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 第1期

12.《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MinRan,ShengQuanYu,JunLiu,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123-127

13.《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 Mode》, JunLiu ShengQuan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64

14.《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5

15.《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

16.《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04

17.《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83

18.《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10

19.《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 信息技术教育 2007/08

20.《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12期,P60~65;

21.《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P25~29;

22.《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

23.《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

24.《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 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

25.《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

26.《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77

27.《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8

28.《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

29.《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

30.《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

31.《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64

32.《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21

33.《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

34.《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 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

35.《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

36.《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5期,P88~92;

37.《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2期,P66 ~71 ;

38.《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

39.《“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40.《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

41.《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

42.《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

43.《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11期,P14~19;

44.《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77;

45.《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

46.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 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 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47.《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

48.《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

49.《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

50.《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

51.《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

52.《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

53.《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

54.《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一期,P75~79;

55.《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2CSSCI

56.《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57.《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58.《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9.《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

60.《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

6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

6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63.《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

64.《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65.《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

66.《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1.2

67.《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10;

68.《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69.《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

7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71.《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72.《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

73.《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

74.《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http://www.etc.edu.cn。

75.《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

76.《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

77.《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7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

79.《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

80.《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81.《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

82.《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

83.《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

84.《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

85.《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

86.《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

87.《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

88.《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

89.《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

90.《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

91.《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

92.《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9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

94.《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

95.《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余胜泉、赵美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

96.《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

97.《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98.《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

99.《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

100.《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

101.《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马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

102.《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

103.《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

104.《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105.《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

106.《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107.《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

108.《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109.《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10.《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11.《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12.《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13.《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14.《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http://www.etc.edu.cn。

115.《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 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http://www.etc.edu.cn。

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代表性讲稿: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2009)

活动导向多教学模式支持系统(2009)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变迁(2009)

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视角(2009)

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电脑的一些思考(2009)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2009)

关于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座谈(2009)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2009)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变迁(2009)

中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的发展(2008)

网络环境下儿童语言能力的跨越式发展(2008)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简介(2008)

精品课程建设与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杭州(2008)

教学软件的设计(2008)

数字内容产业与版权保护(2008)

明天的课堂,可以这样呈现——一对一数字学习的发展(2008)

整合的层次及其基本特征(2008)

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范式转变——以移动学习为例(2008)

移动学习促进思维发展(2007)

移动时代的教与学——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2007)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2007)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2007)

1对1数字学习环境下语文教学变革(2007)

中高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的发展-昆明(2007)

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创新(2007)

1对1数字学习,网络时代教学研究的新热点——移动学习促进思维发展(2007)

积件、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共享新发展(2007)

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移动学习促进思维发展(2007)

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移动学习促进思维发展(2007)

寻求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之路(2007)

中高年级跨越五维创新教学(2007)

网络时代出版变革与应对之道(2006)

知识管理与网络出版(2006)

知识管理与组织发展(2006)

网络时代出版变革与应对之道(2006)

教育技术新发展(2006)

信息时代的学校组织发展(2006)

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2006)

PBL学习设计(2006)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2006)

学校管理信息化与学校组织发展(2006)

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学变革(2005)

构建和谐教育信息生态,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2005)

当代教育信息化的困境与网校求存(2005)

E-Learning 与常规教学优势互补(2005)

无线优化教育信息生态(2005)

数字化学习研究前沿(20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之路(2004)

E-Learning学习环境的标准化(2004)

基于城域网的集中式研究性学习系统设计(2004)

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学习资源(200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学设计(2004)

从CAI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4)

制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分析(2004)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创新(2004)

数字校园体系结构与功能(2003)

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2003)

新课程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2003)

区域性教育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实施方法(2003)

信息化教学设计(2003)

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2003)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20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教育信息化(2002)应用回顾与展望(2003)

城域教育网——释放教育的动能(2002)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探索(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2)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2002)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运营(2002)

教育资源库的体系结构与功能(2002)

远程教育技术基础(2001)

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课件设计(20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1)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介绍(2001)

互联网络与语文教学(2001)

四结合项目的新发展(2001)

教育信息化论纲(2001)

教育信息网络全面解决风案(2000)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2000)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2000)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2000)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