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区域文化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区域文化史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区域文化史

考研时间: 2016-06-02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区域文化史(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122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形成了持续升温的区域文化研究热潮,楚学研究是区域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2001年,我校为了加强学科建设,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引进了数名长期从事楚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成立了楚学研究所,并创建了本专业点,继而又聘请楚学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学者张正明先生来校,具体指导和培养本专业点的研究生。专业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专业资料室1个。

  主要成果有《楚文化史》、《楚文化流变史》、《长江流域的婚俗》、《蜀文化研究》等。设置以来,专业点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已从单一的楚学研究方向拓展为三个方向,培养出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在大专院校工作。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求其具有先秦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区域文化(主要是楚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方面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一:楚学

  以先秦楚国历史文化乃至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色、成就、地位、影响等为重点,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考古学文化与历史学文化,涉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流变、楚学研究的繁荣现状和发展趋向等等。

  研究方向一:区域文化

  以先秦各区域文化、尤其是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黄河流域的秦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特色、异同长短、交流互动为重点,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考古学文化和历史学文化,涉及古代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渊源及演变等等。

  研究方向一:文化遗产

  以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价值、意义及保护与利用的理论、方法、法规、机制等为重点,包括以中国为主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涉及文化遗产的行政化、法规化、教育化和市场化的管理,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及其管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世界遗产保护的过程、理论、措施、成就、远景等等。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一般为3年,符合有关规定者,可以提前一年毕业,最长不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不少于36分。其中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不少于25学分,实践环节2分。

  六、实践环节

  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考察调研、田野实习和参加学术会议。

  七、科学研究

  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

  八、学位论文

  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逐渐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论文资料,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开题,经学位点同意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作全面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以导师指导为主,发挥专业指导组及各位任课教师的集体指导作用。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鼓励学生撰写和发表论文,支持和帮助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相关学术活动。

  努力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到考古工地、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与专业研究相关的地方进行田野实习、考察调研。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