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女 蒙古族 1958年出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副主任医师、2009年受聘河南省社科哲学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校先进文明教师、黑龙江省首届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会会员;多次参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欧亚、中国台湾等国际学术论坛进行前沿科技学术交流,参与课题如《跨越民族的医学体系之共殊性---原逻辑思维与概念思维》、《元气整体观——中医中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性畸变与心身病症》、《〈伤寒论〉开内科临床先河--张仲景将脉诊用于临床》等。《科学技术之后爱使人类走得更远—关于宗教与人类精神终极归宿的反思》等特邀在全国博士学术论坛报告。2008年全国书展《关于书的出版与学者良知的话题》接受新华通讯社专访。
主要从事专业:
讲授《自然辩证法》、《中医哲学》等的教学、科研和内科临床工作。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间一直担任七年制本硕生主讲《中国医学史》课程、《中国哲学史》等并承担《科研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脉诊研究》《科学通史导论》等课程。
研究方向:
中医学术本体文化研究、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历史文化哲学涉及中西方宗教哲学、 美学、伦理学等、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曾从事多年临床内科擅长老年病心脑血管、时令杂病、内科诸病常有独到之处,参与内科危重急症的抢救如急性肺水肿,心梗、上消化道出血专家会诊等,其医术医德得之患者肯定。出身于文化世家、知识广博、思想深刻,学养厚实、涉猎领域宽阔,善于把知识和思想引申应用于各个领域。
学术业绩: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10余项。研究课题:参与国家“七五”内科乙肝攻关课题1项,参与江苏八五社科哲学攻关课题〈中医历史文化溯源〉并获1994年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哲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省社科课题2项并获获一等奖项,其它课题3项。副主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五行的组合与化生》获黑龙江哲学研究生首届论坛哲学博士论文一等奖、《全球化视野与中医教育研究——整理中医遗产需宽容、理解、多元化思维》并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教科论文优秀论文一等奖
著书:
1.副主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公共关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5月
2.《中医新知识辞典.多学科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1月
3.《中医经典著作思路与方法研究.系统思想发展渊源与<内经>哲学基础》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年7月
4.《现代肺癌诊治.中医中药治疗》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8月
5.《中医文化渊源收入.古典中医与古代民俗》一卷南京出版社1993年10月
6.《中医性别差异病理学》上海科普出版社1997年
7.《中医学的文化哲学研究.中医历史人物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8.《荀子自然观》自然国学大型小丛书深圳出版集团
9.《明清医学再认识——本草、温病、解剖相关事件的探索性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版2006年7月
论文:
《急性膀胱炎用阿胶肉桂汤治愈》、《妙用附子治咽喉痛一得》、《警惕伪科学对中医药学的侵蚀》、《中药炮制的合理及其文化误导》、《中医理论能否指导科学技术操作》、《系统论、耗散结构与气功效应机理浅》、《中西医结合研究回顾反思》、《性畸变与心身病症》、《中西医发展所面临的境况因素》、《人格分裂文化病因浅议》、《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与可统一性》、《从东西方科学的融合看中西医结合》、《五行组合与化生》、《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与可统一性》、《中西医医理之争的反思》、《元气整体观——中医中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师、大爱、大图书馆》、《全球化视野与中医教育研究——整理中医遗产需宽容、理解、多元化思维》、《科学启蒙依然需要一论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阴阳自和探析》、《黄芪治疗肝病探析》《跨越民族的医学体系之共殊性---原逻辑思维与概念思维》、《道家生态养生“辅万物之自然》、《寻觅传统医学完成之后的断裂链—身体自然灾害记忆的符号与万历年间〈瘟疫论〉》、《爱使人类走得更远—宗教是人类精神视野中的一种文化表达》、《〈伤寒论〉开内科临床先河--张仲景将脉诊用于临床》等分别在《医学与哲学》、《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临床荟萃》、《中医药学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河北中医》、《中医函授通讯》《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中国高校教师》、《中国教育与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号河南中医学院(邮政编码450008)
联系电话: 宅:0371--63814320 手机:13523053848
电子邮箱:zhbo113@e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