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70501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70501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70501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70501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数学(理)》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01

一、考核要求

本《高等数学》考试大纲适用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数学》的内容和应用非常广泛,是理工科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高等数学》考核微积分学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等。

要求考生对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运用高等数学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二、考核评价目标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理解和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6.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8.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第三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2.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3.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4.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

第四章不定积分

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定积分的性质,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运用定积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六章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七章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法及其应用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

5.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6.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7.掌握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

第九章重积分及曲线积分

1.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以及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2.理解并掌握二重积分的应用。

3.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法以及对孤长的曲线积分和对坐标的曲线积分。

4.了解格林公式。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第一节函数

集合,函数概念,函数的几种特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

第二节数列的极限

简单数列的极限

第三节函数的极限

自变量趋向有限值时函数的极限,自变量趋向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

第四节无穷小与无穷大

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与性质。

第五节极限运算法则

极限运算法则的应用。

第六节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极限存在准则的应用和两个重要极限:

第七节无穷小的比较

等价无穷小。

第八节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间断点。

第九节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及商的连续性,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第十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第一节导数概念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问的关系。

第二节函数的和、积、商的求导法则

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第三节反函数的导数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反函数的导数的计算,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第四节高阶导数

高阶导数的求法。

第五节隐函数的导数以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第六节函数的微分

微分的定义和几何意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第三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第一节中值定理

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第二节洛必达法则

应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第三节泰勒中值定理

泰勒中值定理的概念。

第四节函数的单调性和曲线的凹凸性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法,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曲线的凹凸与拐点。

第五节函数的极值和最大、最小值

函数的极值,最大、最小值。

第六节函数图形的描绘

用函数的性质描绘函数的图形。

第四章不定积分

第一节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积分表,不定积分的性质。

第二节换元积分法

第一类换元法,第二类换元法。

第三节分部积分法

分部积分法的应用

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

第一节定积分概念与性质

定积分问题举例,定积分的定义。

第二节微积分基本公式

用微积分基本公式求定积分。

第三节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定积分的换元法的应用,定积分的换元法的应用。

第四节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用元素法求面积。

第六章微分方程

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微分方程的定义与例子。

第二节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三节一阶线性方程

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第四节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七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向量概念,向量的加减法,向量与数的乘法。

第二节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模、两点间的距离,向量的方向角与方向余弦,向量在轴上的投影。

第三节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

两向量的数量积,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节平面及其方程

点的轨迹方程的概念,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平面的一般方程,两平面的夹角。

第五节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与参数方程,两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第六节旋转曲面和二次曲面

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的定义及求法。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

多元函数概念区域,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性。

第二节偏导数

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法,高阶偏导数。

第三节全微分

全微分的概念及求法。

第四节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的应用。

第五节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的应用。

第六节多元函数微分法的几何应用举例

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第七节多元函数的板值及其求法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最大值、最小值,条件极值。

第九章重积分及曲线积分

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曲顶柱体的体积与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性质。

第二节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利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第三节二重积分的应用

曲面的面积。

第四节三重积分

三重积分的概念,三重积分的计算法。

第五节对孤长的曲线积分

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第六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

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第七节格林公式及其应用

格林公式,平面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2.《高等数学基础》,赵树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自然地理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15

一、考核要求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及地图与地理信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在大气、水、生物等圈层系统相互作用下的结构、功能、形成、演化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地球概述、地理环境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土壤)、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等几部分内容。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宇宙中的地球,掌握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演化机制及相互关系。运用地理分异规律对自然环境或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对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球形态、动态特征、构造及其在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中的地理意义;地壳和大气两大圈层的特性和运动形式;水圈的各组成部分,海洋的作用;地貌成因类型、特点及其发育规律;土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观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加以运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和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推理判断和简单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熟练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进行有关推理和判断,以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核评价以下内容:

第一章地球

1.掌握恒星的概念,熟悉太阳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

2.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地理意义,掌握四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了解天球坐标。

4.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5.了解地球构造,理解构造运动的特点、基本方式及地质构造。

6.掌握海陆分布及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1.了解矿物、岩石的种类、基本特征

2.掌握岩石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3.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4.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5.熟练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形态特征及野外鉴别

6.掌握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7.熟练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演进和主要理论内容

8.熟练掌握火山、地震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9.了解地壳演化简史

10.掌握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掌握大气成分及其作用、大气分层的各层特征

2.掌握大气的主要物理性状、温度、大气湿度、大气降水的概念及其分布

3.熟练掌握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4.掌握凝结条件和满足条件的途径;熟练掌握降水的形成、地理分布规律

5.熟练掌握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的概念和特点,熟悉大气环流的特点。

6.掌握气团、锋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天气模式

7.熟练掌握冷性反气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天气模式与运动变化规律

8.了解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9.掌握气候、气候系统的概念,理解气候形成因子

10.掌握海陆冷热源作用对气温、降水和周期性风系的影响,熟练掌握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指标

1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史实,熟练掌握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12.熟练掌握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熟练掌握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概念与水量平衡方程

2.了解海水的组成,了解海水温度的分布。

3.理解海洋潮汐现象及洋流的形成,熟练掌握洋流模式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系统以及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4.了解海平面变化

5.了解海洋资源,理解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掌握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熟练掌握水情要素、河川径流计量及其表达式

7.了解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理解流域水量平衡

8.深刻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9.掌握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成因,了解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特征,熟练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下水的主要类型

10.熟悉冰川概念,理解冰川消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貌

1.熟练掌握地貌成因,熟悉地貌类型,理解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掌握风化的概念和类型,了解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的特征

3.熟练掌握流水的作用及不同的流水地貌

4.熟练掌握河流阶地类型与成因

5.掌握山麓面与准平原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构造特征

6.掌握岩溶作用过程及岩溶地貌类型、岩溶地貌的特征

7.掌握冰川作用过程及地貌的主要特征

8.掌握冻土地貌主要特征

9.了解风沙作用,理解风沙地貌概念,熟悉风沙地貌的分类

10.理解黄土概念,熟练掌握黄土地貌特点

11.了解海岸与海底地貌特点

第六章土壤

1.掌握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球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3.掌握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熟悉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与过程

4.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5.了解土壤分类系统

6.掌握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7.了解主要的土壤类型

8.掌握土壤资源的概念,深刻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合理利用保护的措施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掌握生物、生态、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熟练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物物种种群、生物群落的概念,熟悉生物种群特征,熟悉生物群落的分类

4.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与结构,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5.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能应用生态平衡的概念阐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掌握城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7.熟练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八章自然地理的区域分异

1.了解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了解自然地理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4.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等级系统

6.了解土地类型与评价方法

7.掌握人地关系作用过程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化学成分与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壳运动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火山;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

第二节大气的水分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的变化

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八节火山地貌

第六章土壤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地球上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核生物群落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中国地理》复试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8

一、考核要求

《中国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地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掌握《中国地理》课程相关内容理论和方法,既是地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要求,也是考生是否具备研究生学习资格的考试科目之一。

《中国地理》是专业培养中,由"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由"知识、理论-分析应用"、由"局部-区域"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作为研究型硕士入学选拔性考试,本科目在考察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命题难度应与本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上水平学生相应课程学习的水准相当。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认识中国的地理区位及地理意义,中国地理环境结构与特征;应用分析比较方法认识中国与同纬度大陆东西岸、世界相近规模国家地理环境差异性、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归纳分析能力;中国人口、民族、城镇分布与格局特征;景观与人口、民族、城镇化相关分析能力;自然资源特点,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布局相关分析能力。

3.综合中国自然、经济、政治(行政空间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构)及局部区域主要地理过程形成、演化及人地关系特点,关键是人地关系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对策等综合性区域分析能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及特征

第一节中国地理区位及疆域

地理位置分类与区位: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意义,中国疆域、国土特征

第二节中国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大地构造地势及出现的地貌格局,外营力组合与常态地貌,地表物质与特殊地貌

第二节水热结构与自然地带

青藏高原隆起与季风环流形成;气候区域与水热结构,土壤植被带谱及形成;地表径流空间分异特征

第三节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第三、四纪地理景观格局特征与青藏高原隆起的相关性;全新的气候波动与中国北方农业的兴衰、朝代更替之间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城市化空间分异与自然空间特征的相关性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第一节人口密度及地理意义

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

第四章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

第一节可更新资源(水、土、气、生物)开发与农业布局

可更新资源空间组合特点与农业分布;温度带与熟制空间差异;"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与华北缺水问题综合分析

第二节能源与开发

中国煤、油、天然气分布与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光、风、潮汐)的分布与开发前景分析;中国水能资源富集特征与地理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能源结构综合分析与能源战略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开发

中国矿产资源区域组合特征与工业布局相关性分析;"资源型"城镇及可持续发展途经分析,资源开发与循环经济

第四节人类遗产资源与开发

人类遗产与地理环境相关影响分析;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及差异分析

第五章交通网布局

中国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网络空间特征

第六章工业布局与工业化

第一节工业结构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演进阶段、特征及原因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布局战略指导思想的异同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四大工业基地集聚特征及形成的综合因素分析

第二节区域开发

重点开发地域演化阶段特点及评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评价、沿海外向型开发的后续拓展分析

第七章中国地理区划

第一节中国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辨析:区划原则---方法体系;中国三大区演化特征及区内分异;重要地理界线及地理意义

第二节中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概念体系、区划原则;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化及阶段特征;区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行政区划调整的途经分析

第三节中国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原则;新中国政府经济区划演进

第四节综合地理分区

自然、经济、行政(政治)空间异质性分析;全国综合区划的可能性分析;以生活或熟悉地域为例进行单一或综合地理区划实例分析

第八章区域分析实证

三大自然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综合分析(以赵济编写的21世纪教材《中国地理》分区为准);三大区自然格局及演进中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分析

参考书目:

1、中国地理教程(第一版),王静爱,高教出版社,2007.3

2、中国地理(21世纪教材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99.7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