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大纲

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26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消息,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并能很好地解释无机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考试内容:

1.物质状态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vanderWaals方程,由分子运动论推导理想气体定律;掌握液体的蒸发,沸点;了解晶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2.原子结构

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晶格能;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灵活运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理解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键的共性改价理论和能带理论,金属晶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

4.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的成键特征,氢的性质、制备方法,氢的化合物氙的性质及化合物,稀有气体的空间结构。

5.化学热力学初步

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逆途径;

灵活运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了解反应方向概念,理解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状态函数熵和吉布斯自由能。

6.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掌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7.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灵活运用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与△rGmθ的关系,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8.溶液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灵活运用溶解度原理和分配定律;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分散体系和溶胶的制备、性质,溶胶的电泳和粒子结构,溶胶的聚沉和稳定性,高分子溶液。

9.电解质溶液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盐的水解,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0.氧化还原反应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灵活运用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理解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熟练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图解及其应用。了解化学电池,电解。

11.卤素

了解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12.氧族元素

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臭氧,水,过氧化氢,硫及其化合物,掌握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

13.氮族元素

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砷、锑、铋及其化合物,盐类的热分解。

14.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15.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掌握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16.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离子晶体盐类的水解性。

17.铜、锌副族

一般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IB族与IA族元素性质对比;

一般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IIB族与IIA族元素性质对比。

18.配位化合物

理解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理解并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

19.过渡金属(I)

一般了解钛、钒、铬、锰各分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理解物质显色规律以及呈色原因及影响因素。

20.过渡金属(II)

一般了解铁系、铂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

21.镧系及锕系元素

一般了解各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掌握镧系及锕系元素通性以及重要化合物。

22.原子核化学

一般了解核结构、理解核反应及核能释放。

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第三版,曹锡章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无机化学》(修订版),张祖德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原著:张淑民,修订:吴集贵,王流芳,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上册),1996(下册)出版。

本《岩石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岩石学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部分,本大纲也涵盖这三部分内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岩石。岩石是地球演化的最直接记录,各种岩石中都蕴涵着地球岩石圈演化的丰富信息。尽管岩石学是个相对古老的学科,但越来越深入的岩石学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无论是岩石学理论还是天然岩石的研究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岩石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岩石学课程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三大类岩石最基本特征、研究方法、特定岩石的地质学意义,并具有从岩石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

(一)岩浆岩部分

1.岩浆与岩浆作用

2.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岩浆岩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4.超镁铁质岩类与镁铁质岩类

5.玄武岩类及其相关岩石

6.花岗岩类及其相关岩类

7.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

8.硅不饱和岩浆岩

9.岩浆的演化

(二)沉积岩部分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特征、分类方法

2.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

3.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4.成岩作用及其特点

5.他生沉积岩类

6.自生沉积岩类

(三)变质岩部分

1.变质作用基本概念、变质作用基本分类

2.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

3.变质反应和变质带

4.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

5.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洋中脊的岩石组合

2.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

3.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

4.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

二、考试要求

(一)岩浆岩部分

1、掌握岩浆的概念及岩浆的形成与运移、岩浆的性质、岩浆的分异、混合作用和同化作用等特征。

2、对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有较准确的把握,掌握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特征构造的一般特征。

3、较准确掌握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深成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火山岩的TAS化学分类。

4、掌握各种镁铁质岩类(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常见的岩石共生组合及其成因、超镁铁岩的岩浆成因与非岩浆成因等特征。

5、掌握玄武岩系列的划分,基本了解常见的玄武质岩石种类。对于玄武岩浆的形成有初步了解。

6.掌握花岗岩及其相关岩类特征,包括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细晶岩和伟晶岩。了解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结晶分异、混合岩化、深熔作用)、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形花岗岩)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7掌握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基本特征,包括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的搬运、堆积方式和火山碎屑岩相(喷发柱、湍流、涌流等)。

8、对硅不饱和岩浆岩有基本了解,了解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类、碱性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9、了解岩浆的流变学性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二)沉积岩部分

1、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有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沉积岩颜色的成因类型、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冲刷构造、生物成因的生物扰动构造和叠层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掌握沉积岩分类方法。

2、对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有初步了解,包括风化、风化带中不稳定、准稳定和稳定矿物。

3、准确把握沉积作用,包括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物、复合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

4、准确掌握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胶结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史、悬挂式、镶嵌式)、胶结物的结构(非晶质和隐晶质,微晶结构、镶嵌粒状结构、介壳状结构、加大边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5、了解他生沉积岩类,包括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砂岩与粉砂岩、泥质岩的基本特征。

6、了解自生沉积岩类,包括碳酸盐岩、硅质岩、蒸发岩、磷质岩、铁质岩的基本特征。

(三)变质岩部分

1.对变质作用基本概念有较好的把握,包括变质作用的定义、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区别、地温梯度、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

2.对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有较好的把握,例如常见的变质岩结构构造、变质岩命名准则、特殊岩石的命名。掌握根据结构构造恢复原岩的原理。

3.掌握变质反应和变质带相关概念,包括不连续反应、连续反应、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等变带、巴罗型递增变质带、双变质带及其意义。

4.掌握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方法,包括平衡与非平衡矿物共生组合的鉴别标志、吉布斯相律、戈德史密特矿物相律、AFM共生图解及其应用。

5.对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区域变质岩(泥质、基性)、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了解洋中脊的岩石组合总的特征、岩浆岩组合、蛇绿岩套。

2、了解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主要是岛弧、大陆边缘弧的岩浆岩组合。

3、了解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注重榴辉岩、蓝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

4、了解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包括洋岛火山岩、大陆溢流型玄武岩、大陆裂谷区的岩浆岩组合、斜长岩岩体、其它的大陆岩浆岩组合。

三参考书

陆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第一版,地质出版社,北京

本《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三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数据结构

1、绪论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2)算法的定义、算法的基本特性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2、线性表

(1)线性关系、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包括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的构造原理。在以上两种存储结构上对线性表实施的最主要的操作(包括三种链表的建立、插入和删除、检索等)的算法设计。

3、堆栈与队列

(1)堆栈与队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堆栈与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

(3)在不同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对堆栈与队列实施插入与删除等基本操作对应的算法设计。

4、串

(1)串的基本概念、串的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

(2)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和改进的KMP算法

5、数组和广义表

(1)数组的概念,以及表示和实现

(2)矩阵(对称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

6、树与二叉树

(1)树的定义和性质

(2)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和实现

(3)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4)树和森林

(5)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6)回溯法与树的遍历

(7)树的计数

7、图

(1)图的定义,基本概念,图的分类,常用名词术语。

(2)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方法、邻接表存储方法的构造原理。

(3)图的遍历操作。

(4)图的连通性、最小生成树

(5)最短路径的计算

(6)AOV网与拓扑排序。

8、查找

(1)静态查找表:顺序表、有序表、静态树表以及索引表的查找。

(2)动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以及B树和B+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3)哈希表:基本概念和构造方法,冲突处理方法和查询及性能分析。

9、内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排序方法的分类。

(2)插入排序法(含折半插入排序法)、选择排序法、快速排序法、堆排序法、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各种排序方法排序的原理、规律和特点,各种排序算法的时空复杂度简单分析。

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概述

(1)计算机基本构成、处理器的内部结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2)操作系统的概念、演变历程、特性、分类、运行环境、功能

(3)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2、、进程

进程、进程描述及进程状态转换

3、线程、对称多处理SMP和微内核

(1)线程的概念,定义线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线程的功能特性与实现方式;

(3)对称多处理SMP体系结构;

(4)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微内核与巨内核)及其性能分析。

4、并发性

(1)并发性问题及相关概念,如临界区、互斥、信号量和管程等;

(2)进程互斥、同步和通信的各种算法;

(3)死锁的概念、死锁的原因和条件

(4)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算法。

5、存储器管理

(1)分区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

(2)页式管理及段式管理;

(3)段、页式存储管理方法及实现技术;

(4)虚存的原理及相关的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6、单处理器调度

(1)处理器的三种调度类型;

(2)进程调度的各种算法及其特点。

7、多处理器调度和实时调度

(1)多处理器对进程调度的影响

(2)多处理器环境下的进程和线程调度算法;

(3)实时进程的特点;

(4)限期调度和速率单调调度方法。

8、设备管理和磁盘调度

(1)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功能的组织;

(2)中断处理;

(3)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的软件接口和spooling技术;

(4)缓冲策略;

(5)磁盘调度算法;

(6)磁盘阵列。

9、文件系统

(1)文件系统特点与文件组织方式;

(2)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

(3)目录的基本性质及其实现方法;

(4)磁盘空间的管理。

10、分布式系统

(1)分布式处理的特点、类型;

(2)多层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

(3)机群系统;

(4)分布式进程管理相关的操作系统设计问题。

编译原理

1.引论

(1)编译程序相关基本概念

(2)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

(3)编译程序的总体框架

2.词法分析

(1)词法分析器

(2)正规式和有限自动机

(3)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3.语法分析

(1)上下文无关文法

(2)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如自上而下分析和自下而上分析

(3)LR分析器

4.语法制导翻译

(1)S属性和L属性

(2)自上而下翻译

(3)继承属性的自上而下计算

(4)递归计算

5.类型检查

(1)类型体制

(2)简单类型检查器

(3)类型表达式的等价

(4)函数和算符的重载

6.运行时的存储组织

(1)程序运行时的活动

(2)运行时存储器的划分

(3)静态存储分配

(4)动态存储分配

7.中间代码生成

(1)常用的中间代码表示

(2)基本语法成分的翻译

8.代码生成

(1)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2)目标机器及基本块、流图

9.代码优化

(1)优化的主要种类

(2)局部和循环优化

(3)全局数据流分析介绍

(4)代码改进变换

二、考试要求

数据结构

1、建立有关数据结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概念以及两种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掌握在各种存储结构下对线性表进行的基本操作的算法设计。

3、掌握堆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在两种存储结构下如何对堆栈和队列进行插入和删除等操作,以及利用堆栈与队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4、充分了解串的基本概念、掌握串的存储结构和相关的操作算法。

5、掌握数组、广义表和稀疏矩阵的基本概念,物理结构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6、充分了解树型结构的逻辑特征,掌握各种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能够熟练地利用常用的三种遍历方法,掌握利用二叉树的遍历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二叉排序树的建立以及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一个结点存在与否的过程。了解回溯方法以及树的遍历问题。

7、充分了解图的逻辑结构的特点,掌握常用的两种存储方法,掌握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最短路径、拓扑排序的具体求解过程。

8、充分了解各种顺序文件的结构与相应的查找方法;了解各种查找算法之间时空效率的差异;从结构与操作上了解散列文件的建立、散列函数的选择(构造)原则、处理散列冲突的方法以及在散列文件中查找一个记录存在与否的过程。

9、充分了解各种排序方法的排序特点和排序过程,对于任意给出的数据元素序列,能够熟练地采用指定排序方法进行排序,并且能够对每一种排序方法排序过程中所进行的元素之间的比较次数、相应排序算法的时间、空间、排序的稳定性等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操作系统

1、了解操作系统所管辖的软、硬件资源;了解操作系统的关键概念,从整体上把握操作系统的特性与功能等概念;建立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接口的职能概念。

2、掌握进程的本质特征,明确进程的动态特性,熟悉进程状态间转换的原因,建立进程是资源分配单元和一种运行实体的基本理念。

3、理解引入线程作为基本运行实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掌握线程各种实现方式及其特点;熟悉SMP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4、灵活运用信号量、管程等技术解决互斥合同步问题;理解死锁的概念和产生死锁的充分必要条件;熟练掌握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算法;了解处理死锁问题时避免饥饿的方法。

5、理解存储管理的功能及存储管理对多道程序设计的支持;掌握段、页式存储管理方法及实现技术;掌握虚存的原理及相关的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6、了解长程、中程和短程三种调度类型;重点掌握进程调度的各种算法及其适用环境。

7、熟悉掌握多处理器环境下进程和线程调度算法,了解实时进程的本质,掌握限期调度和速率单调调度方法。

8、理解输入输出设备及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功能的组织、掌握中断处理、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的软件接口和spooling等技术,重点掌握各种用于提高性能的缓冲策略和磁盘调度算法;了解可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各种磁盘阵列配置方式。

9、理解文件系统特点与文件组织,掌握文件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了解文件、目录的基本性质及其实现方法;重点掌握磁盘空间的管理、文件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文件系统的安全性及保护机制等。

10、了解分布式处理的特点、类型;掌握多层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和机群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进程迁移、分布式全局状态的认定、分布式互斥与死锁预防等技术。

编译原理

1.了解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翻译程序、源程序、目标程序等概念及区别和联系;

掌握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及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

掌握编译器的总体架构;

了解编译程序的几种构造方法和编译器伙伴。

2.了解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接口;

掌握记号的描述和识别方法;

理解正规文法、正规集、有限状态自动机、自动机的确定化和最小化等概念;

掌握由正规表达式建立识别器的方法,包括自动机的设计、确定及简化;

了解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3.了解语法分析器的作用和总体方法;

掌握上下文无关语言和文法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包括句型、句子、短语、句柄、素短语、规约、推导等概念及文法的类型;

了解文法和语言的对应关系、语法分析树及二义性;

掌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理解各种语法分析方法对文法的要求;

掌握LR分析器的LR分析器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步骤。

4.了解语义处理的概念及语义规则的两种描述方法;

了解属性文法的概念和类别以及各自的计算规则;

掌握S属性文法中属性的计算方式;

理解L属性文法的定义,掌握自上而下语法分析方法的翻译模式;

理解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对L属性的计算;

了解递归计算方法。

5.了解静态语义审查内容及意义;

了解类型检查的基本概念;

了解简单类型检查器和类型表达式的等价概念;

了解重载函数和多态函数的区别。

6.了解活动和活动记录的概念;

了解程序运行时过程的活动数据的作用域;

了解运行时存储器的划分和活动记录的作用;

了解存储分配的策略,包括静态存储分配策略、C和Pascal语言的栈式存储分配方法、堆式存储分配策略。

7.了解使用中间代码的意义及几种中间代码的形式,包括后缀表示、图形表示和三地址表示;

了解基本语法成分的翻译方法,包括声明、赋值语句及布尔表达式的翻译。

8.了解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储管理、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和计算次序选择等;

了解目标机器常用的地址模式和指令;

了解基本块和流图的相关概念。

9.了解优化的原则、优化级别和主要优化技术;

了解利用DAG进行基本块的局部优化方法;

掌握循环优化的主要途径;

了解代码改进变换的主要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编译原理和技术》,陈意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矿床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矿床学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区域成矿等五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矿床类型及矿种的主要用途、分布规律、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与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其在勘查评价中的应用。分析理解矿床(组合)与岩石组合的内在联系。了解现代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解决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问题中的应用。熟悉部分典型矿床案例并能进行剖析,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矿床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与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矿床问题。

一、考试内容

(一)矿床学引论与矿床学的基本问题

熟悉矿床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掌握矿床成因与工业分类等知识。了解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研究成矿条件与矿质来源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二)岩浆熔融、结晶分异与岩浆矿床

岩浆作用过程,Cr、Cu-Ni、PGE等矿床的特点、成矿专属性。

(三)花岗岩矿床与伟晶岩矿床

花岗岩的分类与成矿,岩浆分异与演化作用,W、Sn、Mo、REE、Li、Be、Ta等矿产的特点。

(四)热液作用与热液矿床

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脉状矿、浅成低温金银矿床特征与热液蚀变类型、分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五)现代海底热泉成矿作用与古代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结构、围岩蚀变、火山岩岩性与成矿元素组合、现代海底热泉活动等。

(六)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

含机械沉积砂矿、蒸发沉积盐类矿床、化学与生物沉积矿床、喷流沉积作用、盆地演化、流体运移与成矿

(七)变质矿床和矿床的变质

含非金属矿产

(八)风化矿床、金属矿床的表生变化与次生富集作用

(九)矿田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十)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区域成矿规律、地史中的成矿演化

二、考试要求

考试题型分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述题、论述题四类。

总论(一)中,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熟悉矿床、矿体、矿石、脉石、工业品位、边界品位等基本概念,理解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掌握矿床成因与工业分类等知识。了解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研究成矿条件与矿质来源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Rb-Sr法、Sm-Nd法、Ar-Ar法、普通U-Pb法、SHRIMP法中的某一种)的原理及其在成矿时代研究中的应用。并了解矿产与现代文明、矿业环境问题、矿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等问题。

各论(二~九)中,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常见矿床类型及矿种的主要用途、分布规律、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与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其找矿与评价要点。熟悉部分典型矿床案例并能进行剖析,分析理解矿床(组合)与岩浆组合或沉积建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了解成矿系列、成矿系统的概念、认识演化及其发展和应用,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矿床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与研究方法,分析矿区和矿带主导控矿因素,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类矿床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参考书:

1胡受奚,周顺之,刘孝善等,1982.《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2薛春纪,祁思敬,隗合明编著,2006《基础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3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1984,《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4地质矿产部地质词典办公室编辑,地质词典(四)矿床地质、应用地质分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