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导师介绍:张持健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导师介绍:张持健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导师介绍:张持健

考研时间: 2012-07-2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张持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年

职称:教授

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研究方向:

张持健,男, 1964年生, 工学博士,三级教授。

安徽省高师电子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电子协会常务理事,安徽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智能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81-1985年,中国上海东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85-1993年,芜湖裕中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电气技术工程师,从事工业动力.照明设计,变电所安全调试,以及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国产化工作。

1993-现在,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其中:1994~1995年在东南大学自动化系访问学者,1998~200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2002~2005年在安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及方向:

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

(1)智能计算技术(构造性FP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模式识别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构筑新型模式识别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

(2)通过将计算智能技术应用于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ARM/DSP系统.电力电子与拖动控制系统中。建立新型智能控制和嵌入式系统,实现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

讲授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获奖情况:

2001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应用技术开发三等奖。

2003年11月在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上荣获“优秀学术论文奖”。

2010年12月“项目激励法在电子类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

新专业建设:

2009年主持申报了“自动化”新专业,获省教育厅批准通过。

2010年协助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申报“自动化”新专业,获省教育厅批准通过。

承担课题:

主持申请并完成科研项目:

1.1997年. “智能快速充电器的设计与研究”,申请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现已结题。

2.1999年. “单片机实现VRLA蓄电池参数的智能测试”,申请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现已结题。

3.1999年. “高精度模糊PID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申请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99jl0072。

4.2001年. “单片机实现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通过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编号2002KJ112。

5.2005年. 获得安徽大学教育部 “信号处理与计算智能” 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

6.2005年. “商空间理论(粒度计算方法)实现模糊控制规则约简理论及其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助。

7.2009年. “分布式汽车温度测控网络系统”获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8.2009年芜湖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工业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技术研究”

9.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产学研重点项目“虚拟仪器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技术研究”

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2007年. 电子特优强专业建设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第三批特优强专业建设立项项目。2007.9-2010.7

2.2007年.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安徽师范大学第一批重点扶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2007.9-2009.7

3.2007年. 数字模拟电路与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综合教学改革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7.1-2008.12。

4.2008年. 安徽省电子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建设立项, 2009.01~2013.12

5.2009年. 主持申报“自动化”新专业,并获省教育厅通过和立项建设。

6. 2010年. 国家教育部电子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2146),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建设立项,2010.01~2014.12

参加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机器学习的构造性理论和方法》(6017510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网络环境下新一代信息利用理论和方法研究》(60135010)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图像.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发掘(一级)的三级课题

《智能信息获取的数学模型研究》 (G1998030509)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基于商空间的粒度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No 60475017)

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Chinese National Key Found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Plan 自动获取信息的结构性研究 (No2004CB318108)

6.国家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Chinese Doctor Research Foundation基于商空间的时间规划研究(No20040357002)

主要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1. “虚拟仪器汉化实验平台的实现技术”,“安徽师大学报”01.(4) P260-266

2.“模糊PID控制技术及其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自动化仪表”2002年7月 P20-24。

3.“序关系:模糊控制成功的根本所在”,在2003年11月,荣获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优秀学术论文奖”。

4.“模糊商空间理论实现高精度模糊控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11),P37-39。

5.“FP神经网络实现单片机智能控制终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4.18(4):51-56(EI cited).

6.“The Order Rela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success of FCS”, In: Xiaohua Hu, Qing Liu, Andrzej Skowron, eds: Granular Computing. IEEE, Beijing, 2005:346-350(ISTP/EI cited).

7.“FP神经网络实现控制系统拒识模式”,“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5.22(3):440-445(EI/ISTP cited).

8. “模糊控制中的序关系分析”,“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5,18(6):723-727(EI cited)。

9.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terminal with SCM Based on Constructive Neural Network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nular Computing 2006, Atlanta, USA. 2006:(ISTP cited).

10.“商空间下模糊系统的性能一致性(鲁棒性)分析”,“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23(5):501-504。C.J. Zhang, H.L. Wang, L. Zhang.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terminal with SCM Based on Constructive Neural Networks”,Grc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0-12 May 2006, Atlanta, US, pages:74-78. (EI/ISTP cited).

11.构造性神经网络覆盖算法的模糊化技术及其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50周年纪念版),2007, 30(3):254-258

12.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光谱预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Zhang, CJ. ,Wang, L.. Adaptive 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or the forecast of spectra.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7,Vol.27,No.10:p2061-2063(SCI)

13.“The Fuzzy Covering Algorithm of Constructed Neural Networks”,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utomation (ICICA’07),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07:IP3-054(EI cited)

14.C.J. Zhang. P.M. Zhang. The High Precision fuzzy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Granular Computing.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09). 2009. Tianjin. China. Pages:E4-032

15. Design of Hierarchical Fuzzy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Granular Computing in Labview.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09). 2009. Tianjin. China. Pages:E4-

034(EI20100712715314/ ISBN-13: 9780769537351)

专利技术:

1. 实用新型,“分布式汽车温度测控系统”,申请号200920187797.5,2010.12授权

2. 发明,智能化多媒体电脑遥控装置,专利号:201010137383.9。进入实审

3. 发明,一种RAM映射式LED显示驱动系统,专利号:201010137375.4。进入实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