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叶献国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合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叶献国

合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叶献国

考研时间: 2013-08-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叶献国
性别
出生年月1954.4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职务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职称教授
所属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所属专业
社会兼职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评价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编委,安徽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安徽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
研究方向复杂高层建筑的分析与设计、工程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工程抗震与耗能减震、计算机辅助设计
主讲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建筑结构CAD、地震工程学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E-mailyexg428@yahoo.com.cn
通信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合肥工业大学建工系
邮编230009
个人简介
1982年春合肥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后高校任教;

1988年获得清华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92年经国家教委考试选拔,公派墨西哥访问进修;

1996年获得墨西哥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期间曾在美国康耐尔大学做短期研究;

1997年回国任教于合肥工业大学。

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997年留学回国任教于合肥工业大学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99.12晋升教授(首聘教授三级),2004年受聘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项目、国家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EI检索20余篇)、主编教材2部、词典1部。先后指导了近100名研究生和工程硕士、其中10名博士研究生;已培养毕业博士3人,另外2人2011年11月即将答辩毕业;培养毕业硕士52人;另有12名工程硕士毕业。2008.4-2010.10期间曾任建筑工程系主任和安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省级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与工程抗震减灾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还参加过多项重大项目评审,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结构鉴定和加固,以及政府采购评标等技术工作。

社会公益工作(包括各种社会及学术兼职)

起止时间工作单位兼职职务
2008-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评价专家库专家库成员
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
2006-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0-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抗倒塌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加固技术专业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
2006-《土木工程学报》审稿专家库外审专家
2005-《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编委
2011-《工业建筑》编委
2002安徽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
1998-安徽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2-安徽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
2004-安徽省地下空间学会常务理事
2006-安徽省土建学会理事
2005-安徽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2001-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开发部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2010-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8-2010.10安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省级实验室主任
2010-合肥市政府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资深评标专家

研究介绍
一、科研项目

本人角色纵向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来源
项目负责人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与能量反应的研究90715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070415220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试验研究EESR2002-4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主要参加者
地震荷载下新型桩―土―结构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50278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钢筋混凝土双轴滞洄本构建模及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50178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本人角色横向科研

项目名称

合同编号合同单位
项目负责人新型叠合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主要参加者脱硫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开发江苏苏源环保工程公司
本人角色教改项目

名称

项目编号项目来源
项目负责人建筑结构CAD网络课件合肥工业大学土建学院教改项目
二、获奖

获2006年度(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5,我校排名第1)。

2003年被评选为合肥工业大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6月由合肥工业大学教育工会评选为校级“师德标兵”。

2001年度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兼职班主任。

合肥工业大学2007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

2008年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

201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我校排名第1,已公示)

1998年参加“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领导的接见。

三、著作与专利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10 2 0218812.0(排名第1)

国家发明专利:ZL2010 1 0202336.8(排名第2)

主编《建筑结构CAD应用基础》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主编《建筑结构选型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编《实用英汉建筑词典》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

编制安徽省“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于2008年9月正式颁布实行(本人总排名第3,我校第1)

四、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 发表论文

已被EI收录的论文:

[1] Pan W,Ye X,Chang L.Application of QR method for analysis of spatial-mega frame structure[C].Haikou,China: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1.

[2] Liu Y,Ding K,Wu Z,et al.Strain monitoring of the super long prestressed foundation beam[C].Hangzhou,China:IEEE Computer Society,2011.

[3] Chong X,Ye X,Wang D,et al.Seismic response of superposed wall panel with different edge components[C].Guangzhou,China: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1.

[4] Pan W,Ye X.The study on simplification of QR method for structure analysis[C].Shangri-La,China: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1.

[5] He L,Ye X.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RC frame shaking table test model based on CANNY[C].Guangzhou,China: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1.

[6] Wang D,Ye X.Experimental study on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concrete superimposed wall and superimposed slab[J].Beijing Gong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37(SUPPL.1):61-66.

[7] Ye X,Wang D.Selection of real earthquake accelerograms for structural dynamic analysis and energy evaluation[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54(11):2878-2885.

[8] Chang L,Ye X,Pan W.Seismic elasto-plast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 super-high mega-frame composite structure[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UPPL.1):61-65.

[9] Jiang Q,Ye X,Lian X.Mechanic model of shear wall based on structural damage[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UPPL.2):127-130.

[10] He L,Ye X.Comparative study of Kratzig and Park-Ang damage index models[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12):1-6.

[11] Pan W,Ye X,Chang L.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mega composite frames based on QR method[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UPPL.1):98-101.

[12] Chang L,Ye X,Li K.Evaluation of damag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base isolation structure for high-rise RC buildings[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9):22-31.

[13] Jiang Q,Ye X,Lian X,et al.Analysis on energy dissipation of superimposed slab shear walls[J].Jiangs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1(4):483-487.

[14] Jiang Q,Ye X,Chang L.Analysi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of seismic energy response[J].Tumu Gongcheng Xuebao/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UPPL.1):28-32.

[15] Lian X,Ye X,Chang L,et al.Analysis on calculation model for seismic damage index of the superimposed slab shear walls[J].Shanghai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10,44(6):739-744.

[16] Wang D,Ye X,Lian X,et al.Nonlinear analysis of superimposed slab shear wall based on fiber model[J].Gongcheng Lixue/Engineering Mechanics.2010,27(SUPPL.1):164-167.

[17] Ye X,Feng F,Li K.Study on practical analytic models for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J].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8,27(SUPPL.):2995-3004.

[18] Qian D,Song C,Wang D,et al.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dynamic interaction of soil and structure[J].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8,27(SUPPL.):2953-2959.

中文期刊和会议论文

[1] 叶献国,王德才.结构动力分析实际地震动输入的选择与能量评价[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11).

[2] 李宁,叶献国,王德才.不同恢复力模型对能量反应谱特征的影响[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03).

[3] 赵静,叶献国.基于ANSYS的巨型框架减振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1.

[4] 王德才,叶献国,常磊.考虑场地条件与设计地震分组的输入能量谱研究[J].地震学报.2011(01).

[5] 常磊,叶献国,潘文军.基于能量反应谱的结构能量反应竖向分布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6] 刘运林,叶献国,唐艳宝,等.燃气爆炸对结构破坏的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7] 花能新,叶献国.基于ANSYS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8] 王德才,叶献国.近断层强震记录基线校正及不确定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1(02).

[9] 曹均锋,刘庆忠,叶献国,等.皖东北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1(02).

[10] 蒋庆,叶献国,连星.结构损伤识别中小波基函数的选择[J].工业建筑.2011(07).

[11] 黄鑫,叶献国.高温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热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12] 穆越,叶献国,赵斌.组合钢管混凝土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性能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04).

[13] 何利,叶献国.不同阻尼模型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7).

[14] 潘文军,叶献国.巨型组合框架结构分析QR法[J].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0.

[15] 王德才,叶献国.基于能量分析强震持时指标的选择[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06).

[16] 任军,叶献国.不同轴压比下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05).

[17] 何利,叶献国.钢筋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数值模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8] 蒋庆,叶献国,连星.考虑结构损伤的剪力墙单元力学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0(S2).

[19] 蒋庆,叶献国,常磊.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S1).

[20] 常磊,叶献国,潘文军.超高层巨型框架组合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S1).

[21] 潘文军,叶献国,常磊.基于QR法巨型组合框架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S1).

[22] 淦克丽,盛宏玉,叶献国.巨型框架减振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23] 严平,叶献国.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0(02).

[24] 杨忠,叶献国.网壳结构的二维地震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02).

[25] 连星,叶献国,蒋庆,等.一种新型绿色住宅体系――叠合板式剪力墙体系[J].工业建筑.2010(06).

[26] 高嵩,叶献国.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施工技术.2010(S1).

[27] 徐勤,尤培华,叶献国.巨型框架减振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0(S2).

[28] 连星,叶献国,常磊,等.叠合板式剪力墙地震破损指标计算模型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06).

[29] 王德才,叶献国,连星,等.基于纤维模型叠合板式剪力墙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0(S1).

[30] 蒋庆,叶献国,连星,等.叠合板式剪力墙的耗能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1] 王德才,叶献国.拟动力试验中改进的显式数值积分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2] 常磊,叶献国.结构能量反应的振型分解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3] 常磊,叶献国,李康宁.高层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的损伤与耗能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10(09).

[34] 常磊,叶献国.结构能量振型分解反应谱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35] 徐勤,孙俊,叶献国.高烈度区中小学建筑平面方案与抗震性能的比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05).

[36] 何利,叶献国.Kratzig及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12).

[37] 常磊,叶献国,蒋庆.弹性楼层能量反应的振型非耦合简化表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8] 连星,叶献国,蒋庆.叠合板式剪力墙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计算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9] 叶献国,华和贵,徐天爽,等.叠合板拼接构造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0(01).

[40] 王德才,叶献国,连星,等.基于纤维模型叠合板式剪力墙非线性分析[J].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09.

[41] 张晓波,叶献国.汶川地震出现的“强梁弱柱”现象探讨[J].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

[42] 左晓明,叶献国,杨启龙.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中剪力传递系数及其数值试验[J].建筑结构.2009(03).

[43] 张晓波,叶献国.短肢剪力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定量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9(02).

[44] 蒋庆,叶献国,连星,等.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损伤指标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45] 连星,叶献国,张丽军,等.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7).

[46] 孙飞,叶献国.基于性能的几种钢结构支撑框架体系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9(21).

[47] 高鹏,叶献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48] 叶献国,张丽军,王德才,等.预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承载力实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

[49] 连星,叶献国,王德才,等.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

[50] 常磊,叶献国,王德才,等.关键部位对脱硫塔结构的动力影响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

[51] 叶献国,高秀丽,王德才.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损伤模型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06).

[52] 高秀丽,叶献国.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及损伤指数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9(06).

[53] 孙彬,叶献国.塑料板排水法在真空预压加固软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01).

[54] 汪日光,叶献国.钢筋混凝土桥墩模型抗剪计算对比和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55] 叶献国,赵书锋,钟维军.基于NASTRAN分析的脱硫吸收塔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特种结构.2008(01).

[56] 叶献国,曹均锋,王德才.钢框架拟动力试验及两种实现方法的对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57] 钱德玲,宋传中,王东坡,等.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中数值仿真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S1).

[58] 叶献国,冯锋杰,李康宁.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用分析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S1).

[59] 叶献国,谢一可,李康宁.基础隔震结构在侧向碰撞下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04).

[60] 杨晓持,徐勤,叶献国.改进的能力谱方法在基础隔震结构中的应用[J].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07.

[61] 赵品北,叶献国.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结构方案与抗震性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62] 汪日光,叶献国,孙汝蛟,等.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桥墩模型试验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03).

[63] 左晓明,叶献国.基于MARC的钢筋混凝土桥墩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8).

[64] 王德才,叶献国,曹均锋.试验子结构对整体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65] 叶献国,钟维军,赵书锋.脱硫塔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动力简化计算[J].钢结构.2007(09).

[66] 高学勇,叶献国,王德才.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与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S1).

[67] 赵书锋,钟维军,叶献国.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地震作用下的局部屈曲计算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7(06).

[68] 闫兴非,孙利民,叶献国.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桥墩拟静力试验[J].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6.

[69] 连星,叶献国.双向偏心受压异形柱计算机辅助配筋计算[J].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06.

[70] 斯陈东,徐勤,叶献国,等.碳纤维材加固混凝土构件的程序设计[J].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71] 王海波,叶献国,孙利民.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耗能试验及震害破坏等级的分析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6(01).

[72] 叶献国,种迅,秦雷,等.异形柱框-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J].建筑结构.2006(01).

[73] 朱一平,叶献国.焊接残余应力对钢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6(04).

[74] 谢一可,叶献国.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

[75] 张立,叶献国.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6(06).

[76] 左晓明,叶献国,汪日光,等.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2005.

[77] 叶献国王海波孙利民左晓明汪日光.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耗能能力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9).

[78] 干非叶献国魏常军.钢筋混凝土Z形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79] 汪日光叶献国左晓明.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02).

[80] Xianguo Y,Jiaru Q,Kangning L.Shaking table test and dynamic response prediction on an earthquake-damaged RC building[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4,3(2):205-214.

[81] 吴可训,叶献国,武士军.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及ANSYS中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J].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04.

[82]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04.

[83] 张杜叶献国.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全过程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4(01).

[84] 武士军叶献国吴可训.利用小波变换技术求解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

[85] 汪锋,叶献国,周锡元,等.耗能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弹塑性时程分析[J].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03.

[86] 张杜叶献国.钢筋混凝土异形柱非线性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87] 叶献国徐勤李康宁种迅.地震中受损钢筋混凝土建筑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12).

[88] 吴本华,徐勤,叶献国,等.钢筋混凝土多层住宅结构的经济性能比较研究[J].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2002.

[89] 种迅,叶献国,吴本华.Pushover分析中侧向力分布形式的影响[J].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2001.

[90] 李康宁洪亮叶献国.结构三维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在建筑物震害研究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1(03).

[91] 徐勤李守继叶献国程东海韩晋清.两层底框砖房商住楼抗震和经济性能的综合评估研究[J].建筑结构.2001(09).

[92] 叶献国种迅李康宁周锡元.Pushover方法与循环往复加载分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

[93] 叶献国周锡元.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

[94] 李守继程东海叶献国韩晋清.底框砖房与框架结构商住楼经济性能的评估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5).

[95] 葛映宇,叶献国.Matlab在地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实例[J].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1999.

[96] 叶献国.基于非线性分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反应与破损的数值模拟[J].土木工程学报.1998(04).

[97] 叶献国.多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近似评估――改进的能力谱方法[J].工程抗震.1998(04).

[98] 叶献国刘涛,徐勤,柳炳康.振动台三维模拟地震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S1).

[99] 叶献国.地震强度指标定义的客观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6).

[100] 黄诗贤,叶献国.巨型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的抗震性能评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11(05)

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

[1] 俞恒.安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质量状况研究[D].2010.

[2] 严平.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D].2010.

[3] 花能新.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2010.

[4] 许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地震反应分析[D].2010.

[5] 詹淼.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分析[D].2010.

[6] 高嵩.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试验对比[D].2010.

[7] 鲍永健.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D].2010.

[8] 任军.不同轴压比下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D].2010.

[9] 吕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D].2010.

[10] 张晓波.短肢剪力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工程实例[D].2009.

[11] 涂小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2009.

[12] 孙飞.巨型钢框架结构三维有限元静力和动力特性分析研究[D].2009.

[13] 华和贵.钢筋混凝土拼接叠合板试验研究与非线性数值模拟[D].2009.

[14] 张丽军.叠合板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2009.

[15] 陶家俊.湿室型墩墙式泵房结构分析[D].2009.

[16] 高秀丽.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及损伤模型研究[D].2009.

[17] 袁淑芳.当前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2008.

[18] 冯锋杰.基于接触弹簧模型的土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特性研究[D].2007.

[19] 赵书锋.基于NASTRAN分析的脱硫吸收塔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和抗震简化计算方法的研究[D].2007.

[20] 王德才.拟动力试验数值积分方法及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D].2007.

[21] 曹均锋.钢框架体系拟动力试验及两种实现方法的对比研究[D].2007.

[22] 钟维军.脱硫塔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动力简化计算的研究[D].2007.

[23] 孙彬.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D].2007.

[24] 谢一可.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及其侧向碰撞作用影响研究[D].2006.

[25] 赵品北.底框―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D].2006.

[26] 赵翔.双层柱面网壳稳定分析及隔震研究[D].2006.

[27] 张立.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计研究[D].2006.

[28] 连星.双向偏心受压异形柱计算机辅助配筋计算[D].2006.

[29] 朱一平.正放四角锥网架与下部支承体系整体结构空间分析研究[D].2006.

[30] 唐祥胜.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防止措施[D].2005.

[31] 王海波.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及损伤指数的分析研究[D].2005.

[32] 左晓明.钢筋混凝土桥墩试验研究及MARC有限元数值模拟[D].2005.

[33] 陈送财.钢纤维混凝土在佛子岭水库大坝加固(设计)中的应用[D].2005.

[34] 汪日光.基于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性能研究[D].2005.

[35] 王?.建筑物改造工程结构设计探讨[D].2005.

[36] 吴可训.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的研究与实践[D].2004.

[37] 武士军.基于小波分析的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与地震强度指标研究[D].2004.

[38] 毛呈龙.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D].2004.

[39] 魏常军.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研究[D].2004.

[40] 汪锋.新型耗能支撑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D].2003.

[41] 秦雷.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2003.

[42] 张杜.钢筋混凝土异形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D].2003.

[43] 种迅.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弹塑性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2002.

[44] 吴本华.多层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及经济性能的研究[D].2002.

五、外语能力

西班牙语:国家教委出国培训部中级水平考试合格;英语:阅读能力较强,听说写能力一般。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