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院校资讯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介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介绍

考研时间: 2011-10-0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是2006年12月由原两校的五个单位组建而成,即基础教学部、基础一部、基础二部、传感器技术研中心以及应用数学研究室。教职工总数为94人。理学院下设四个教学单位和两个科研实体。

理学院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工、管、理、文、法各学科专业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构建和发展理科的任务,即按照新大学的长远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发展和改进现有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统计学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时申报新的理科专业,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等;结合应用数学及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学科建设,拓展相关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目前理学院正积极在申报“物理电子学”和“统计学”的硕士点。

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加强基础,提高质量,发展理科,支持工、管、经、文、法,促进新学科生长”,定位于为全校相关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或基础课)教育背景,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物理、信息、电子等相关学科领域“构建特色理科,加强基础,侧重应用,丰富办学内涵,提升整体水平”,以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为首都和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理学院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6年实到科研经费428.27万元;发表论文74篇,其中被SCI检索的论文13篇,被EI检索的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25篇,外文期刊2 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申请专利3项,通过鉴定验收项目7项;专著一本。

2007年实到科研经费709.05万,对比06年增长66%,其中教学单位169.6万,研究实体539.45万,分别增长90%和60%。

2007年发表科研论文173篇,人均达到2篇,被SCI检索的文章25篇,对比06年增长90%,其中教学单位18篇,增长了260%。

2007年获行业奖励2项,获发明专利10项。

师资力量

在十一五期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名师工程,外引内培,建设一支教学科研实践并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在相关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群体和科研团队,形成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措施一是很好地贯彻学校有关政策和制定落实学院各项人才培养、引进制度;二是积极主动引导和建立各方面的团队,使得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团队建设中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和不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1)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学院经过合并调整以及持续不断的内部培养和引进人才工作,使得学院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我院教职工人数达9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学与科研教师总数的 43 %;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学与科研教师总数的80.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增幅十分明显;博士和硕士生导师22人;新增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新增北京市优秀人才6人。出国参加培训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朴林华副教授),市优秀共产党员一名(张福学教授);北京市名师(谢冬秀教授)和校级名师(于肇贤教授)各一人。

(2)团队建设成绩突出。近三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科研创新团队一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尤其是,以副校长许晓革教授为带头人的理学院近30人参加的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在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与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该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3)通过师德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敬业精神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学生为本,热爱尊重学生;精通业务,为人师表。提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精神;建设业务精湛、团结协作、学风正派、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

以许晓革教授为带头人的理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在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与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该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几年,团队完成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一项,获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项,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一部;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科研项目14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8部;开发教学软件四个,使用高校有50多所;指导学生参加市级和全国学科竞赛,获奖60余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1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设有3个研究方向:

(1)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研究方向主要以微纳米传感器的设计、检测与应用研究为主,并以微机械陀螺及微机械气体摆式加速度计的研究为重点方向,成果主要用于惯性检测控制系统。

(2) 新型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研究方向主要以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等新型传感器,以及压电晶体、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水声、及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为主,近期主要以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水声传感器,以及压电石英传感器为研究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及新产品的应用开发,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及人才培养的实用化。

(3) 磁敏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研究方向近期主要以基于巨磁阻抗(GMI)效应的磁敏传感器及非晶磁敏材料的研究为主,通过非晶磁敏材料的GMI效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制小尺寸、高灵敏度、高热稳定性和低功耗,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MR、GMR和霍尔传感器的新型磁敏传感器。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充分利用和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以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致力于培养掌握宽广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独立进行电子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拓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近年来,本一级学科承担国家攻关、市部委及军工等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400万元以上,研究成果在航天、兵器、舰船、交通,矿井、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奖17项,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8项,出版论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

数学(一级学科)

1.数学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学科设有2个研究方向:

(1) 泛函分析及其应用

研究微分包含理论和神经网络优化计算理论。通过构造新型的集值积分算子来解决随机多值周期问题解的存在性,并将所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周期反馈控制系统。研究积分微分发展包含方程给出的控制系统的可控性问题,利用微分包含理论来研究神经网络优化问题,提出新型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解决非光滑优化问题。

(2)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研究

研究可压流体与不可压流体及相关流型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正则性。研究当初始旋度是涡层初值或属于 L空间时, Boussinesq方程组解的适定性问题。运用拓扑泛函方法,包括拓扑度理论、旋度理论、算子理论、临界点理论等数学工具,研究二阶和高阶非线性的边值问题,为具体的求解提供理论基础。

2. 计算数学学科设有2个研究方向:

(1) 数值代数及信息编码

根据模型修正和信号复原中的几类不同的约束矩阵集合问题的线性与非线性方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其具有特定结构的方程问题求解及相应的代数特征值反问题的有关理论和有效的数值求解方法。结合数值代数研究成果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密码学函数的构造方法和安全特性分析;研究数字签名和密码协议的设计方法、安全性分析以及形式化证明;基于信任链研究构建面向云计算的信任服务方法,设计面向特定应用的多方安全计算解决方案。

(2) 约束矩阵方程及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研究若干约束集合的矩阵方程的解、约束矩阵方程解的结构以及解的存在性,研究存在条件和解的表达式。研究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的变分不等式问题及GP方程基态、激发态解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有限元方法处理带约束优化问题,并用于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设有3个研究方向:

(1) 数据解析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多准则神经网络优化、分形、地质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分析研究,挖掘数据的潜在信息,探讨数据的内部结构,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基于数理统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在地质调查、矿藏勘探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 金融数学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极值分布以及风险值,对带厚尾信息的非线性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的尾部进行估计,并将其应用于金融风险的估计。基于多准则神经网络优化、分形等理论,对经济数据开展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于对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的探索与分析。

(3) 生物统计

通过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对复发事件数据进行建模、协变量选择、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以及渐近性质的讨论与研究。

4. 应用数学学科

本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设有4个研究方向:

(1) 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

研究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以及解的存在性,开展微分方程正解存在性和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平衡解、解的Blow-up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微分方程理论结果,结合具体物理背景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来处理复杂流场以及量子效应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火焰(界面)燃烧效率的分析方法,获得量子点的相互作用,量子系统的几何相结构、重金属分子动力学特性。基于微分方程理论与方法,例如Hamilton-Jacobi方程,即水平集方法,开展了图像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2) 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

结合孤子理论和代数、群论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变系数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可积条件和Wronski与Gramm行列式解的结构以及利用源产生程序来构造耦合形式的变系数非线性发展方程并研究相应耦合形式方程的Pfaffian解的结构。研究在光纤通信、流体力学、生物学、海洋及大气力学等领域中变系数非线性发展方程的解析解及相关耦合方程。

(3) 经济博弈论

研究现代经济学中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博弈问题。涉及Nash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求解Nash均衡。将拓扑和分析结合起来研究连续选择和不动点,拓扑空间上给出Nash均衡点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中的博弈问题对Nash均衡的存在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 信息与图像处理

在图像重建研究领域,研究基于成像模型中一般性条件下的对称结构及其迭代校正格式。研究重建离散化模型中不依赖于数据的深层次结构,结合线性方程基本解的理论,定性研究计算点对于投影数据的依赖关系。将病态大型线性成像方程投影系数矩阵的计算和广义敏感逆矩阵的最小二乘算法纳入到基于重建模型基本结构的同一框架下,研究新的代数迭代方法、新的分块归组校正格式和快速直接成像迭代算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数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领域中对诸多的基础理论、学科热点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开展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以数学学科为依托,结合我校信息科学的特色及优势,在多学科交叉联合的领域内开展了持续性前沿研究,针对产业化与实际问题展开了应用技术的研究。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累计科研到账经费650余万元,发表论文150余篇(三大检索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教学奖励7项。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研究经验丰富的团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