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信息:张晓宏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信息:张晓宏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信息:张晓宏

考研时间: 2014-08-2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介绍:张晓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9年和199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本科及硕士学位;199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2003年作为博士后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COSDAF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是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10余年,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0余名,出站博士后6名,曾获中科院优秀教师奖(朱李月华奖)。

详细介绍

研究领域:

(1)有机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如面向有机电致发光(OLED)新型节能固体光源和显示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器件表征等。

(2)半导体纳米材料和器件:如面向新型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和光伏电池技术,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制备、组装及相关器件和应用研究等。

(3)有机纳米材料及应用:如有机半导体纳米光电材料及集成器件以及纳米药物制备及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等。

主要成果和技术贡献:

在包括JACS,Angew. Chem.,Adv. Mater.,Nano Lett.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SCI 论文200余篇;共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30余项;报告国际会议论文20余次;撰写国际专著2部(章);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在研项目:

1.光功能导向的硅纳米结构高效、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批准号:2012CB932400), 2012-2016,首席科学家。

2.有机微纳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图案阵列化研究(973课题, 批准号:2013CB933502),2013-2017,科研骨干。

3.利用单重态及三重态激子的杂化白光OLED 材料及器件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51033007),2011-2014,项目负责人。

4.一维有序硅纳米(微米)核壳结构径向p/n结光伏材料及器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4-2017,项目负责人。

5.一维硅纳米(微米)核壳结构阵列PEC光催化制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1172246) ,2012-2015,项目负责人。

课题组情况与招生招聘:

本课题组目前有硕士生9名,本科生10名。硬件设施方面已具有成熟的材料合成、半导体器件制备、生物医学成像与治疗等检测条件,以及充裕的基金支持。另外,本课题组与中科院理化所、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小组已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学生将有机会带薪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研究,期待你的加入。

招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本科生

本课题组的招生方向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学以及纳米专业与生物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欢迎本科生前来参加带薪科研及毕业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随时来我们课题组参观学习。

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电话:0512-65880955, 邮箱:xiaohong_zhang@suda.edu.cn和 xhzhang@mail.ipc.ac.cn 或者 xjzhang@suda.edu.cn。

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a.化学方向:具有化学或材料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可以申请科研助理),从事过有机纳米或者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

b.生物方向:具有化学、材料或生物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可以申请科研助理),从事过纳米生物医学相关研究,肿瘤成像与治疗研究方向的申请者优先考虑;

应聘者应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且具有良好的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对科研富有热情,可协助指导研究生,协助开展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工作。

本课题组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待遇和优越的发展前景及人才培育空间。工作表现优异者,本课题组将根据研究资历,提供苏大正式的讲师或副教授岗位。

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电话:0512-65880955, 邮箱:xiaohong_zhang@suda.edu.cn和 xhzhang@mail.ipc.ac.cn 或者 xjzhang@suda.edu.cn。

近期代表性论文(*为通信作者):

1. C. J. Zheng, J. Wan, J. Ye, M. F. Lo, X. K. Liu, M. K. Fung, X. H. Zhang*, et al., “Novel Efficient Blue Fluorophors with Small Singlet-Triplet Splitting: Hosts for Highly Effi cient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Hybrid WOLEDs with Simplifi ed Structure”, Adv. Mater., 2013, 25(15), 2205-2211.

2. J. Ye, C. J. Zheng, X. M. Ou, X. H. Zhang*, et al., “Management of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in a single emission layer: A simple approach for high-efficiency fluorescence/phosphorescence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dv. Mater., 2012, 24(25), 3410-3414.

3. T. Yang, H. Wang, X. M. Ou, C. S. Lee, X. H. Zhang*, “Iodine-Doped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Modified Si Nanowire 1D Core-Shell Arrays as an Efficient Photocatalyst for Solar Hydrogen Generation”, Adv. Mater., 2012, 24(46), 6199-6203.

4.Z. L. Wang, R. R. Bao, X. J. Zhang, X. M. Ou, C. S. Lee, J. C. Chang, X. H. Zhang*, “One-Step Self-Assembly, Alignment, and Pattern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by Controlled Evaporation of Confined Microfluids”,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12), 2811-2815.

5. H. Chen, H. Wang, X. H. Zhang*, et al., “Wafer-Scale Synthesis of Single- Crystal Zigzag Silicon Nanowire Arrays with Controlled Turning Angles”, Nano Lett., 2010, 10, 864-868.

6. X. J. Zhang, D. Cheng, Juan Antonio Zapien, Shafiq Ismathullakhan, Z. H. Kang, J. S. Jie, X. H. Zhang*, et al.,“Polyhedral Organic Microcrystals: From Cubes to Rhombic Dodecahedron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9121-9123.

7. C. Y. Zhang, X. J. Zhang, X. H. Zhang*, et al., “Facile One-Step Fabrication of Ordered Organic Nanowire Films”, Adv. Mater., 2009, 21, 4172-4175.

8. C. Y. Zhang, X. J. Zhang, X. H. Zhang*, et al., “Facile One-Step Growth and Patterning of Aligned Squaraine Nanowires via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Adv. Mater., 2008, 20, 1716-1720.

9. X. J. Zhang, J. S. Jie, W. F. Zhang, C. Y. Zhang, L. B. Luo, Z. B. He, X. H. Zhang*, et al., “Photoconductivity of a Single Small-Molecular Organic Nanowire”, Adv. Mater., 2008, 20, 2427-2432.

10.X. J. Zhang, X. H. Zhang*, et al., “Single-Crystal Nanoribbons, Nanotubes and Nanowires from Intramolecular Charge-Transfer Organic Molecules”, J. Am. Chem. Soc., 2007, 129(12), 3527-3532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