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自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近3年来增加了12.6%。
由于高校追求教育GDP的思维未变,在具体办学中,存在很强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冲动。要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必须遏制这种冲动,转变教育GDP思维,不能只追求规模而不重视质量和特色。
研究生教育的GDP思维,首先源于高校对“学校水平”的错位认识。不少高校认为,举办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高水平的表现。一些学校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而随着硕士点、博士点增多,研究生招生就面临扩招的压力。前不久,我国做出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其实并不愿意“转型”,仍想办成学术性、研究型学校。
近几年发展研究生教育时,高校都会列举国外一流大学本研比来表达扩大研究生招生的诉求,也会列举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数据来论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发展得不够。据调查,我国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约为170万人,大致相当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注册研究生的规模。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研究生规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发展高等教育不能脱离国家的实际情况,而且每一类教育不能只有身份、概念,而无与之相对应的质量保障。对于国外研究生教育,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办学制度,而非外在规模。国外的大学,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是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各校的教育具有本校的特点,同时保障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社会对学历的功利需求,高烧不退的“考研[微博]热”,让高校有扩大研究生招生的“底气”。考研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难,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避风港”。加之我国社会存在“学历情结”,于是读研就成了很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可是,研究生毕业同样要面对就业压力。若高校将提高学历等同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没有培养学生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让研究生教育贬值。
这些问题高校并非不清楚,但是,要扭转扩张趋势也面临强大的阻力。如果缩小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就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控制研究生规模,僧多粥少,有些学校的硕导、博导就要竞争上岗;再者,有的高校还想进一步升格,办学术型大学,希望增设硕士点、博士点,缩招必然会影响这些高校的计划。因此,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发展研究生教育当然有必要,但必须以保障质量为前提。学校有无足够的师资,课程设置等是否有特色,这些是高校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时要充分论证的问题。如果不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忽视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接轨,只会制造研究生泡沫。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确定招生规模,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