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以清退开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考研时讯 >> 考研时评 >> 熊丙奇:以清退开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熊丙奇:以清退开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考研时间: 2010-09-22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华中科大清退307名硕博生事件持续发酵。媒体调查发现,被清退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如武汉地方一名局长以及荆州公安局局长等。原本为照顾国企技术骨干而制定的研究生单考政策,如今已成为官员和企业高管获取文凭的渠道。

看完这篇深入的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要是华中科大自己做一份“清退”调研报告,并以此清理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那该多好!

早在华中科大清退事件爆出之际,在不少舆论的高声赞扬中,我就很不识时务地泼冷水,认为不值得为清退叫好,因为造成这么大规模的清退,恰是研究生教育把关不严的结果。清退不过是一种修补措施。而媒体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比我想象中还严重。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已经系统化、全局化。

在招生环节,研究生单招政策不但成为官员、老板的升学“福利”,也成为学校用学位换资源的权钱交易通道。据华中科大教授介绍,官员、老板进入华中科大读硕士,是根据教育部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作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方可参加单独考试。所有考生要经所在单位同意并有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参加单考,而单考就是学校自己命题;官员、老板进入高校读博士,有的是通过了学校自己命题的考试,有的甚至不需要任何考试。学校和导师,特别乐意招收官员和老板,因为招收非定向(全日制)博士生,学校、导师基本赚不到钱,而招收官员、老板这些有资源的人士,不但不需要导师承担课题经费、参加学术会议的差旅费,还可以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可想而知,在这些利益交换中,针对官员、老板的招生,根本就没什么学术标准,教育公平也被践踏。

在培养环节,坊间传言多时的官员派秘书上课、上课极不认真、学校要求极低、求学只为了一张文凭,一一得到验证。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教授介绍,有些官员学生派秘书上课记笔记、做作业,这在高校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对一些不经常上课的官员,有的导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校一名教授的经验是,“太严格的话,会导致很多人拿不到学分,最后学校会追究导师的责任,指责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不能吸引学生来听。”另外,此次清退的硕博生中,有不少已经在求学期间实现了升迁(可能以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名义达到相应学历要求),于是觉得学历已经没啥用场了,进而放弃继续读博。虽然选择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自由,然而,这种选择,无疑赤裸裸地表达出重视学历而不重视学力的求学心态。

在管理环节,与官员、老板读研心态一致,学校也不指望给他们多好的教育,而主要“回报”给他们一张文凭,因此一招进校园,完成“交易”,就让他们“放羊”。据报道,一名将被清退的国企高管说,“我一次性交了几万元学费,学校收了钱就不管我们了,连通知上课时间、地点这些基本的服务都没有做到。”

上述问题显然不止华中科技大学存在,而普遍存在于国内所有高校。这需要反思研究生单招政策(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需要检讨研究生导师资助制(这一制度要求导师必须有课题才能招收学生),需要审视对教授的考核指标(在科研上以经费、课题作为指标,在学生培养上以数量和毕业率为依据),需要重建研究生导师制。可以说,这一次清退,是对研究生问题的大曝光。

那么,清退能否引出上述反思,并导向新的培养、管理制度构建呢?这恐怕很难。从华中科技大学看,有关部门是很不情愿公布具体细节的——这从媒体的报道中可见一斑——而且,就清退本身而言,也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有学院负责人就表示,清退也并非是彻底清退,若想继续攻读该院博士,名列清退名单的学生可以申请再次延时,学院将尽力去争取。以此情形,学校下一步可能从“高调”转为“低调”,不会顺藤摸瓜,查找所有可能令学校难堪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改革。至于其他高校,笔者所担心的是,这些高校看到华中科大这次清退,居然引出学校这么多的招生、培养、管理问题,会从中得到“教训”,干脆不清退。

其实,真正办学,是不惧怕问题的,华中科大迈出了揭开问题的第一步,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甚至有必要对招生、培养、管理中的失责、“权钱交易”进行问责(或者也可采取责任认定但豁免的方式)。如是,才能清理一系列不合格的制度,从教育角度与学术角度,建立全新的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新体系,让研究生教育回归正途。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支持这种改革,将其作为国家教改的试点,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为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熊丙奇 教育学者)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