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于云江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于云江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于云江

考研时间: 2013-09-0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 于云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

职称学位: 研究员

单位: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所属学位点: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研究方向: 环境污染与健康

学校及社会兼职: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学科带头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常务委员

教书育人:

主要教育经历

1983.09-1987.07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本科

1996.09-1999.07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硕士

1999.09-2002.07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研究所 博士

2002.10-2004.10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博士后(JSPS)

主要工作经历

1987.07-1999.09 铁道部兰州铁路局科研所 工程师

2002.10-2004.10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特别研究员

2004.10-2004.1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2005.01-2007.0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 负责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7.07-2009.0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处 副处长(主持工作)/研究员

2009.07-2011.0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处 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1.09-至今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

曾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11项,其中省部级课题8项),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有: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典型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居民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科技部环境保护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课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转化平台》;国家973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专题《湖泊饮用水源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保护总局项目《环境健康损害判定标准4项(镉、汞、铅、氟)》等。并负责了财政部专项《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研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方案的制定。

通过课题的研究,负责编制了环境健康领域相关标准与技术导则9项:

《环境镉污染致居民健康损害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环境汞污染致居民健康损害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环境铅污染致居民健康损害判定标准》(征求意 见稿);《环境氟污染致居民健康损害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环境污染的健康损害调查技术规范》;《环境铅、汞、镉、铬、砷污染的健康损害调查技术规 范》;《区域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灌区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的风险管理框架》等。

参加的项目《极端嗜盐菌在三聚氯氰废水净化回用工程上的应用》获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撰写的《我国环境与健康现状的调研报告》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发表学术论著:

近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著作3部。

主要论著有:

[1] 于云江,徐顺请,谢满廷等.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红梅,王琪,于云江等.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风险与管理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 陈学敏,杨克敌,尹先仁,庄志雄,鲁文清,衡正昌,于云江等编.现代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近年代表性学术论文有:

[1] Yu Yunjiang,Shi Peijun,Lu Chunxia,Yuanrun ZhengShimizu-Hideyuki.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Rice to Sand-moving Air Currents, Phyton(Austria),2005,45(4): 595- 600.

[2] Liu Yu, Yu Hongbing, Zhan Sihui, Cai Mei, Yang Xiaoqing, Yu Yunjiang. Facile fabrication of cerium niobate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58(2): 394-399.

[3] Hong Mei Wang,Yunjiang yu, mei han, suwen yang, qin li,yan yang,Estimated PBDE and PBB congeners in soil from electronic-waste disposal site.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 83(6):789-793.

[4] DAI Tian-you,ZHU Xiao-hua, MENG Wei,YU Yun-jiang,WANG Wei,LI Fa-sheng,LIU Feng,YANG Yong-liang,WU Da-nian. Could gingko foliage serve as a bio-monitor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air?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Chemistry), 2008, 51(11), 1093-1101.

[5] Yuanrun Zheng,Glyn M. Rimmington,Zhixiao Xie,Lei Zhang,Ping An,Guangsheng Zhou,Xiangjun Li,Yuanjiang Yu,Lijun Chen,Hideyuki Shimizu. Responses to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of growth of four dominant species on sand dunes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08,121(5):473-482.

[6] Yang Duoxing ,Chen gangcai,Yu Yunjiang. Inter-comparison of Aermod and ISC3 modeling results to the Alaska tracer field experiment.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7,26(2):182-185.

[7] Y.R.ZHENG, Z.X.XIE, L.H.CHENG, Y.J.YU,G.S.ZHOU,H.SHIMIZU. Mode of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Phyton(Austria),2005,45(4):193-200.

[8] Zheng Yuanrun,Xie Zhixiao,Gao Yong,Yu Yunjiang,Shimizu-Hideyuki. Influence of light, temperature and water stress on germination of Hedysarum fruticosum.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Botany,2005,71(2) :167-172.

[9] 于云江,向明灯,孙朋.健康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已接受)

[10] 于云江,孙朋,车飞等.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28(7):622-625.

[11] 于云江,张颖,车飞等.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及应用.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5):309-313.

[12] 于云江,胡林凯,杨彦等.典型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2):81-85.

[13] 于云江,胡林凯,李定龙等.典型农业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初评价.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8):693-695.

[14] 于云江,王红梅,赵秀阁等.垃圾渗滤液所致大鼠肝毒性研究.毒理学.2008,22(1):38-39.

[15] 于云江,王菲菲,房吉敦.环境砷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 24(3):181-183.

[16] 于云江, 赵秀阁, 聂静等.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降解的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428-433.

[17] 于云江,全占军,汪丽娅.日本环境健康研究概述.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434-437.

[18] 于云江,史培军,鲁春霞,刘家琼.不同风沙条件对几种植物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3 (01): 53-58.

[19] 于云江, 林庆功, 郜永贵, 丘明新, 刘家琼. 从植被演替和抗风性研究包兰线沙坡头段人工植被稳定性[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1): 63-70.

[20] 于云江,林庆功,石庆辉,刘家琼.包兰铁路沙坡头段人工植被区生境与植被变化研究.生态学报,2002 (03): 433-439.

[21] 于云江,史培军,贺丽萍,刘家琼.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2): 262-267.

[22] 于云江, 鲁春霞. 青藏线客城区段沙害成因与防治途径的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1 (03): 236-242.

[23] 于云江,史培军,鲁春霞.青藏铁路客城区段风沙流特点及沙害防治措施的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1 (01): 30-36.

[24] 向明灯,于云江(通讯作者),李琴等.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居民暴露参数.环境科学研究.2011.(已接受)

[25] 邓飞,于云江(通讯作者),全占军.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已接受)

[26] 于云江,刘紫恩,何炎等.兰州市大气中苯并(a)芘与儿童尿中1-羟基芘的分析及风险评价.环境科学学报.2011(已接受)

[27] 邓飞,全占军,于云江(通讯作者).20年来乌兰木伦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137-140.

[28] 姚金玲,王海燕,于云江(通讯作者),王琪,王兴润.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特征.环境科学研究.2010(6): 696-702.

[29] 胡林凯,于云江(通讯作者),孙朋,李定龙.高压密封罐消解ICP-MS法测定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安徽农业科技农业科技.2010,38(11):5805-5806+5901.

[30] 郭庶,袁韧,于云江(为通讯作者).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周边儿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10): 886-888.

[31] 林海鹏,于云江(通讯作者),李琴,王丽丽,王先良,车飞.二噁英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9): 93-97.

[32] 车飞,于云江(通讯作者),胡成,杨小南,段小丽,李琴,林海鹏.沈抚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初步评价.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7):1439-1443.

[33] 林海鹏,于云江(通讯作者),李定龙,胡成,车飞,李琴,全占军,王红梅.沈抚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环境与健康.2009,26(4): 320-324.

[34] 孙朋,于云江(通讯作者),李定龙等.电子垃圾中塑料成分的回收利用研究现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51-56.

[35] 孙朋,于云江(通讯作者),李定龙等.电子垃圾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5):452-455.

[36] 郭庶,于云江(通讯作者),袁韧.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及居民健康影响.国外医学卫生分册.2007,34(2):75-79.

[37] 王先良,于云江(通讯作者),王红梅等.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系统毒理学.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6):456-458.

[38] 孟伟,于云江(通讯作者),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管理与研究述评.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 4-7.

[39] 全占军,程宏,于云江(通讯作者),邹学勇.煤矿井田区地表沉陷对植被景观的影响——以山西省晋城市东大煤矿为例.植物生态学报.2006,30(3):414-420.

[40] 李琴,彭红艳,于云江,孟伟,张金良,王红梅.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已接受)

[41] 杨彦,李定龙,于云江.浙江省某地区人群暴露参数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11.(已接受)

[42] 刘茜,于云江,钱岩,王红梅.电子废弃物拆解周边场地女性体内重金属浓度负荷及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职业与健康.2010(12): 1321-1323.

[43] 王红梅,于云江,韩梅,陈艳卿,杨彦.电子废弃物拆解人群血清5\'-核苷酸酶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9:1003-8507.

[44] 王红梅,于云江.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中国的启示.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

[45] 姚金玲,王海燕,于云江,王兴润. 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估及工艺选择.环境工程, 2010(1): 81-84.

[46] 徐蓓蓓,杜明艳,万冲,于云江,张芳,郑莉,周桔,丁文军.全氟辛烷磺酸对SD大鼠肝毒性及其肝脏细胞色素P450mRNA表达的影响,毒理学杂志.2010,(6):456-460.

[47] 王菲菲,段小丽,于云江,王宗爽,聂静.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小鼠遗传毒性和肝肾功能的影响.环境科学研究.2009(7): 847-850.

[48] 李琴,孟伟,张金良,于云江,钱岩,车飞,林海鹏.高氯酸盐的健康危害研究现状.毒理学杂志,2009,23(3):250-252.

[49] 段小丽,王宗爽,于云江,聂静,王菲菲,赵秀阁.北京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对周边居民健康的风险.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3):20-24.

[50] 朱晓华,戴天有,孟伟,王玮,于云江,乌大年.北京市昌平地区松针中HCHs与DDTs的污染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008, 28(7):380-384.

[51] 戴天有,朱晓华,孟伟,于云江等.银杏树叶能否作为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的生物指示物呢?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5 1(11), 1093-1101.

[52] 戴天有,朱晓华,王玮,孟伟,于云江等.杨树叶作为空气有机氯农药生物指示物的可行性.科学通报.2008, 53(17):2021-2027.

[53] 王红梅,于云江,赵秀阁,李喜悦.铅神经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 3856-3857.

[54] 柯屾,于云江,侯雪松.我国环境与健康现状的文献调研.环境保护.2006,(16): 68-71.

[55] 聂静,于云江,赵秀阁.车内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438-441.

[56] 常学礼,于云江,曹艳英,高玉葆.科尔沁沙地景观结构特征对沙漠化过程的生态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 16(1):59-64.

[57] 常学礼,于云江,曹艳英,高玉葆.科尔沁沙地景观结构特征对沙漠化过程的生态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01):59-64.

[58] 常学礼,于云江,曹艳英.半干旱地区沙地景观破碎化趋势分析——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干旱区研究,2004,(01):21-26.

[59] 鲁春霞,谢高地,肖玉,于云江.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4 (12): 2749-2755+3011.

[60] 鲁春霞,于云江,关有志.甘肃省土壤盐渍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评估.自然灾害学报,2001 (01): 99-102.

[61] 史培军,严平,高尚玉,王一谋,哈斯,于云江.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 2000(03): 71-77.

[62] 鲁春霞,贾慧兰,于云江.输油气管道工程对资源与环境损害的经济评估——以陕-甘天然气输气管道为例.资源科学,2000(06): 67-70.

[63] 鲁春霞,于云江,吴俊平.粘土矿物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作用[J].中国沙漠, 1999 (03).

主持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环境介质中四溴双酚A(TBBPA)与生物体内暴露耦合关系的研究》;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污染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特征识别技术与评估方法研究》。

拟指导硕士生研究方向:环境污染与健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