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感叹于厦大设立戏曲硕博点这场“迟来的爱”!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考研时讯 >> 考研时评 >> 时评:感叹于厦大设立戏曲硕博点这场“迟来的爱”!

时评:感叹于厦大设立戏曲硕博点这场“迟来的爱”!

考研时间: 2010-09-2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随着大众对“非遗”保护的热情逐渐升温,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学位。记者了解到,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已进入了高校,比如厦门大学就设立了闽台民间戏曲的硕士点和博士点。(2010年9月19日厦门晚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真是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一是为戏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总算是戴着“非遗”这顶高帽子再一次高调亮相,另外则是为厦门大学的这种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爱和重视感到欣喜。而对于有着八九百年历史的戏曲传统艺术来说,这样的关注算得上是一场“迟来的爱”吧!

戏曲,国粹,一度是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市井小民都喜爱的一门大众民间艺术,曾几何时变成了一种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小众艺术,被淡出历史的舞台。近些年来,从李瑞环的振兴戏曲到韩再芬、于魁智等戏曲艺术家们不断变革创新戏曲艺术,再到登上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戏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个转身。然而,戏曲等古老的艺术形式仍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不断的有剧种在消失,山西作为戏曲大省平均一年消失一个剧种。

这是一个可怕的速度,想想我们先辈花费了多大的心血才得以创立出名目繁多的戏曲艺术形式,在那些遥远的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给人们带去了多少欢声笑语。然而,刹那间就消失了,怎么不叫人感到伤痛和惋惜!所以看到厦门大学继续关注重视闽台民间戏曲的热情,并且还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进行探索化的研究,就不得不让人为这种“迟来的爱”而欢呼和心潮澎湃!

笔者是个戏曲爱好者,毕业论文就与戏曲有关,可是感叹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不具备深入研究这门艺术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只能蜻蜓点水,动之皮毛。看到厦门大学的这一举动,试想如果我也有幸成为其门一弟子,必将潜心好研究。毕竟是异己的想法,可是却对这些戏曲研究生和博士生报以仰视般的希望和期许,也真心恳切的希望我们国家能够继续关注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挽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剧种和民间艺术形式。

那么,就厦门大学的戏曲专业设立硕博士点一事来说,我们的这些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的高校和社会又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作为高校来说厦门大学此举应该算得上是“抛砖引玉”,相信会陆续有更多的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自己的教学范畴,毕竟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一方厚土,在这里有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塑造热爱传统艺术的学子,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当然这种教育还不能停留在基础教学层面,也应该适当的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专业的硕博士生,因为这些艺术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学术界、院校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而这些人才更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创新继承和发展下去。正如新闻中李晓红教授所说的,学者对某一个剧种是从历史开始研究,以历史上的经验作为一个借鉴,可以更好地解决戏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作为戏曲等相关传统文化艺术专业的研究生们必须要对这些艺术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和喜爱度,当然,相信只要选择这些领域继续深造的人一定不会排除掉这两方面因素。此外,作为一个门外汗,笔者还觉得他们这些研究型专业人才应该把眼光更多的关注在如何改良创新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使命上,想办法让她们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因为这些艺术的程式化东西已经不再被如今的青少年喜欢了,其古老的存在形式显然不适应如今这个五彩斑斓的大众文化娱乐时代了。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也说:“到了今天不应是简单的传承,要学到老祖宗创造的基因,并有新的创造,这是非遗保护最核心的东西”。

所以,传统文化艺术专业研究生们的责任和担子是很重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由于受到重重阻力,或者无人继承而导致灭亡的报道见诸报端,笔者深知此事的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把这种“迟来的爱”变成“持久的爱”,我想振兴戏曲,振兴古老文化艺术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第三,一如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世雄说的那样,剧团的非遗传承人要通过短期的讲习班或研讨班等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没错,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戏曲等传统文化的硕博士生们一定是无法革新这些古老艺术的,很容易犯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无论是学校还是各界人士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机会和条件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加以付诸实践。

研究表演艺术的可以到某个剧组切身体验感受演一出戏所需要的“四功五法”,感受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所在,研究各地方戏曲剧种的也要深入到所在地实地调查研究。长期在实践单位、对舞台艺术比较了解的梁燕教授曾经说过“搞案头研究的人才过去并不是没有,表演型人才我们也不是很缺乏,而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着深厚的学术文化背景,是能把舞台实践和理论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立体式呈现的人才。”

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们能够真正利用“非遗”保护的契机,更好地发扬光大这些祖辈们开创的传统艺术,尤其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热爱和学习,将对其“迟来的爱”变成“永恒的爱”,继续好好的爱下去,延续下去,那我们的民族文化根基将会更加深厚,我们的文化定力将会更加牢固,我们的民族也会更加强大,更会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因为“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