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解析:全面解读专业硕士的过去、现在、将来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考研时讯 >> 考研时评 >> 高人解析:全面解读专业硕士的过去、现在、将来

高人解析:全面解读专业硕士的过去、现在、将来

考研时间: 2011-03-31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2015年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比例将达1:1

前言:很多人对专业硕士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是很清楚,在这边简要介绍下:

2009年1月,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6次会议讲话时强调指出,要调整学位授予的类型结构,调整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比例,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学位,改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专业人才。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临时扩招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学术硕士中调剂),也就是研究生扩招和专业学位发展的转折点,从而引起2009年国家线大幅下降(当年国家线直至4月初才公布),录取方法是从学术型中调剂录取,2009年之前并没有全日制专业硕士。2009年编制19类专业硕士2010年起开始正式编入招生计划招生,2010年再次新增编制19类专业硕士(至此专业硕士增加至38类)2011年起开始正式编入招生计划招生。

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
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
2009年415000(占89.25%)50000(占10.75%)465000
2010年361990(占76.69%)110010(占23.31%)472000
2011年346000(占69.90%)149000(占30.10%)495000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约占5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学位〔2010〕20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五月七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和有关学位授予单位须根据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并制定今后6年(2010-2015年)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发展思路;不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招生规模、占研究生招生总数比例;如何协调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系;如何建立激励教师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价机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等。

专业硕士又是如何录取的呢,在学期间待遇又如何?2011年专业硕士招生14.9万人,报名人数30万人左右占总报名人数20%,但是报名学生仍然是集中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法律硕士等几个相对热门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出现大量缺额需要从学术硕士调剂。

【对调剂考生的要求】

1.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点评】注意这边讲的是“第一志愿报考专业”,比如考生第一志愿是“英语语言文学0502**[文学类]”、要调剂往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类、教育硕士],初试成绩须符合调入地区的文学类分数线;第一志愿是“中国语言文学0501**[文学类]”、要调剂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初试成绩须符合调入地区的文学类分数线;同样如果行政管理或社会保障专业[管理类] 要调剂往社会工作硕士[法学类],初试成绩须符合调入地区的管理类分数线;

2.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点评】学术硕士调剂到专业硕士问题:

经济学[02]可调剂至专业硕士“[金融硕士0251] [应用统计硕士0252] [税务硕士0253] [国际商务硕士0254] [保险硕士0255] [资产评估硕士0256] ”的对应学科

法学[03]可调剂至“[法律硕士(法学)0351] [ 社会工作硕士0352] [ 警务硕士0353]” 的对应学科

(PS: 第一志愿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

教育学[04] 可调剂至“ [教育硕士0451] [体育硕士045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 [ 应用心理硕士0454] ” 的对应学科

文学[05] 可调剂至“[教育硕士045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 [艺术硕士0551] [翻译硕士0552]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3] [出版硕士0554] 的对应学科。

(PS:中国语言文学0501—>[教育硕士0451]语文或 [汉语国 际教育硕士0453]、学术型相关专业—>教育硕士0451)

历史学[06]可调剂至“[文物与博物馆硕士0651]”

理学[07] 学术型相关专业—>教育硕士0451,因为“考生初试科目须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调入专业初试科目设有数学的,考生初试科目中须有数学。”所以一般很少理学调剂至专业硕士,个别教育硕士调剂,如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生物等,这类调剂要符合教育硕士的分数线,一般教育硕士分数线比理学高

工学[08] 可调剂至“[ 建筑学硕士0851] [ 工程硕士0852] [ 城市规划硕士0853] [教育硕士0451]” 的对应学科

农学[09] 可调剂至“ [农业推广硕士0951] [ 兽医硕士0952] [ 风景园林硕士0953] [林业硕士0954]“的对应学科

医学[10] 可调剂至“ [临床医学硕士1051] [口腔医学硕士1052] [ 公共卫生硕士1053] [护理硕士1054] [药学硕士1055 ] [ 中药学硕士1056] ” 的对应学科

军事学[11] 可调剂至“[军事硕士1151]"

管理学[12] 可调剂至“[会计硕士1253] [图书情报硕士1255] [ 社会工作硕士0352] 的对应学科

(PS:一般学校除了政治学0302、社会学0303调剂至社会工作硕士外,也允许公共管理1204调剂至社会工作硕士0352)

PS: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同一学科门类内,分数线是一样的,比如2010年的国家线:

法学[03] 与“法律硕士(法学) ”、“社会工作硕士”国家线分数相同

教育学[04]与“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国家线分数相同

文学[05] 与“翻译硕士”国家线分数相同

工学[08]与“工程硕士”国家线分数相同

另外2011年对专业硕士的专业代码做了修订,今年国家线应该只有一条线,没有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之分。

比如:经济学[02]的分数线应该都已经包含了经济类的专业硕士分数线…

3.考生初试科目须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调入专业初试科目设有数学的,考生初试科目中须有数学。

4.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指体育学[0403]、艺术学[0504]、中医学[1005]、工学照顾专业及工程硕士照顾专业,下同)的考生若调出照顾专业到其他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类别)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第一志愿报考非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入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符合调入地区对应的调出专业学科门类(类别)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点评】:也就是说不管从照顾专业调剂至非照顾专业还是从非照顾专业调剂至照顾专业,初试成绩要达到调剂入省份的非照顾专业分数才能进行调剂….

5.第一志愿报考MBA、MPA专业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能调入该两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

6.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为该计划录取。

7.参加单独考试(含强军计划、援藏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

8.开展自划线改革试点高校,校内调剂政策按上述要求自行确定。

【调剂相关细节问题】

1、问:是否可以接受两个院校的“复试通知 ”?

答:考生可以同时接受两个院校的“复试通知”,互相不会有影响。接受了一个志愿,不会影响其他志愿,但是招生单位可以看到考生收到复试通知的历史记录。

【点评】:也就是说如果你报两个调剂志愿A、B(两个志愿是平等的,没有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如果A学校给你发了复试通知,B学校在查看你的调剂信息时会看到A学校给考生发复试通知的记录,这时B学校可能不一定会再给考生发复试通知…只有学校给考生发复试通知,你报名调剂的另一个学校才能看到记录,如果没有发复试通知学校是看不到你的调剂填报记录的…

2、参加调剂的考生每人可以在网上填报两个平行调剂志愿,确定提交后的调剂志愿在48小时内不允许修改(两个志愿单独计时),以供招生单位下载志愿信息和决定是否通知考生参加复试。48小时后,考生可以修改调剂志愿,但如果此前招生单位未发复试通知,修改志愿的同时考生数据也将从该招生单位志愿列表中删除;

【点评】:院校可以拒绝考生的调剂,如果不到48小时,院校就拒绝了考生的调剂,在得到拒绝之后考生可以立即修改调剂院校,不用等到48小时…

3、待录取:考生在复试结束后,如果符合录取条件,将收到招生单位发送的“待录取通知”;考生必须在招生单位要求的时限内答复是否接受待录取,否则招生单位可随时取消“待录取”;一旦考生同意“待录取”,在未征得该招生单位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再接受其它单位“待录取”; 已被某招生单位设为待录取并考生确认接受的考生,将不能再接受其它志愿待录取通知,考生如欲取消已确认的待录取通知,必须征得已待录取单位允许,在招生单位取消待录取通知,并考生登录调剂系统进行确认后,方可接受其它单位的待录取通知;

【点评】有些版友会问到第一志愿学校和调剂学校之间的选择问题,第一志愿学校是默认考生接受“待录取”的,所以考生如果同时参加了一志愿学校和调剂学校的复试,想接受调剂学校的录取,必须先征得 一志愿学校的允许,让其取消一志愿学校的对你的“待录取”你才能接受调剂学校的“待录取”...

4、如果有学校给你发复试通知,你的手机会收到一条短信通知,大概内容应该是这样的:“***同学,***大学已发送复试通知,请及时上网确认回复。”

很多人问专业硕士会不会有公费,会不会有奖学金,会不会有补助,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很多学校的公费奖学金补助等大多还是优先提供给学术硕士(有极个别学校是优先提给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全公费,学术硕士部分公费),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专业硕士待遇的改善,比如现在不少学校为专业硕士提供一定的补助,或部分公费或全公费专业硕士(这部分要看学校的分配方式,不同省份或不同学校差别很大,有些学校公费比例少到只有不到一半,有些学校却是全公费,这方面在以前的帖子内有提到过,具体可以参见)。

>> 点击进入 各个学校的公费比例是如何分配的

一、学硕专硕之分的由来

1、 就业形势决定硕士必须扩招

由于本科扩招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每年产生数以万计的毫无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的待业毕业生。

对政府而言,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大,社会不安定系数逐年递增,怎样把莘莘学子入岗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企业而言,找到优秀人才也相当不易,而中国人有高学历情节,高学历是人才的重要指标。所以,硕士在就业大军中优势明显。

于是政府明白了,解决就业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学生送入学校攻读硕士,既减少待业青年,又能培养企业认可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硕士扩招势不可挡。

2、 科研形势决定硕士必须缩招

何谓硕士?硕士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之人,甘于放弃功利而坐冷板凳苦心钻研之人。

但是,随着硕士的扩招,研究生成为就业的跳板,功利主义四处开花,风气败坏,没有人愿意攀登科学高峰了。同时,导师也不把研究生看成高等人才、中国科学的未来,而是敛财工具。这导致硕士质量严重下降,逐渐连硕士就业也成困难。

为继先人之绝技,维持科学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硕士缩招势在必行。

3、 政府解决方案——学硕专硕之分

就业形势决定硕士必须扩招,科研形势决定硕士必须缩招,貌似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政府作为老练的和稀泥者,果断使出杀手锏——分硕士为学硕和专硕!政府希望,从一开始,考研者就主动举手示意,究竟是为就业考研还是为科研考研。前者是为专硕,后者是为学硕。

传统的硕士都是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方案来培养学生。事实上,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科学家,大批量培养科学家也是天方夜谭。按照原有方案培养学生无疑是耗费科研经费,浪费学生青春。所以学硕专硕之分是政 府一箭双雕的高招。而且学硕比例必然越来越低,专硕比例必然越来越高。

二、专硕之地位

专业硕士早已有之。专业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之前规定的是应届毕业生不能考,只有工作两年之后的人才可以考。这是由于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专业基础较扎实,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薄弱,哪些知识工作中常用,无论学习规划还是学习目标都更有针对性。导师对专硕的培养自由性较强,只需 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指导即可。不过09年的时候应届毕业生可以从学术硕士调剂到专业硕士。

应届生可以直升专硕是形势所迫的产物,名为硕士,却已经失去硕士培养的初衷。这些专硕应届生既不像学硕那样接受循序渐进的科研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也不能像有工作经验者那样自主性针对性较强的汲取知识。导师究竟怎么培养他们呢?既要区分于学硕,又要区分于之前的专硕,不伦不类。何况导师真的有时间仔细推敲培养方案吗,更可能是放养式的给几个项目做做,最后写篇论文毕业罢了。

专硕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

三、学硕专硕之前途

学硕专硕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两者是平行的,前者向着学术,后者向着应用,前者是小部分人,后者是大部分人。

但是改革后的专硕毕竟是新生事物,就总体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其认可度要低于学硕。这段时间是多久呢?我想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二十年。时间长短完全在于培养方案。如果方案得体,即确实能培养出极具应用能力的人才,很快专硕的认可度就会超过学硕。专硕有一个王牌优势——进公司实习。很多企业会留下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毕竟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可是从目前浮躁的气氛来看,应用型人才更像是一种口号,笔者很难搜索到关于专硕的系统的培养方案。两年时间再除去写论文和上课,究竟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两者的教学一样,差别仅在于毕业论文和直博。专硕毕业论文对理论要求低一些,容易过;专硕不能直博。不过从政府的态度看,政府绝对不会偏向学硕,反倒是会偏向专硕。近几年学硕的培养的确差强人意,而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所以政策上绝对会大张旗鼓的宣传专硕,并且专硕的待遇也不会比学硕差。只要有政府支持,从长远看,专硕总有一天会超过学硕。

而学硕呢?当然保持原来的教学风格,培养着理论和实践有点脱节但认可度较高的所谓学术型人才。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专硕的存在,学硕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或许不久的将来,学硕又会变成精英教育,学硕会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究竟报考学硕还是专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考研目标是搞科研、考博士,那么学硕几乎是你的唯一出路,你要义无反顾的报考学硕;如果你的目标是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较有把握,安全起见最好报考学硕,实在不行也能调成专硕,万一将来想混个博士学位,直博是条捷径,既省时又省力;如果你就是想混个文凭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直接报专硕,专硕也是双证,完全满足企业对学历的虚荣心,不要怕有歧视,即使有也是短暂的。

学硕也好,专硕也罢,只是学历的一种形式。人的前途终究不是靠学历来决定的,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拼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