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学姐考研经验谈:报考、备考、初复试全程追踪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我的考研 >> 备考指导 >> 高分学姐考研经验谈:报考、备考、初复试全程追踪

高分学姐考研经验谈:报考、备考、初复试全程追踪

考研时间: 2016-03-0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考研高分学姐的复习方法哟,鸡汤干货都有,大家各取所需吧!

开篇之前先题外话一句:其实我一直觉得学习的事情,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换句话说,我的方法也许对你来说根本就是狗屁,但我希望,不管怎样,我的这篇日志能给你一些借鉴,帮助你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法。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准备考研,脚踏实地地去做了,我相信你也会成功的。

先说一下我的具体情况,我本专业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辅修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报考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最后考研成绩是390(英语69,政治77,作文116,文学基础128),总分的专业排序第一。

这篇日志,我准备从开始备考前、考前心态调整、备考过程(政治、英语)、答题技巧四个方面来写,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开始备考前

在开始正式准备考研之前,每个人都会考虑的的问题首先是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其次就是我要考什么专业,最后是我应该报哪个学校。我觉得这三个问题都是很关键的。

1、我到底要不要考研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研理由,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会被忽略的,因为除了坚定不疑的考研党之外,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抱着先准备着,然后再说的心态来的,或是看到周围的人都要考,那自己也考一考咯。

我身边有很多人,会在备考的不同阶段突然觉得自己不需要考研或者不想考研了,然后就放弃变成了酱油党,或者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再继续做学术,或者是因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虽然这样的选择也算是在自己尝试过之后做出的更好的选择,但其间为考研所耗费的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想想还是蛮可惜的。

其实我觉得考研和找工作算是不同的道路,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应该负责任地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更想要往哪条路上靠。因为找工作的话需要好的实习经历,需要跑招聘会,需要让自己的简历拿得出手;而考研需要的却是定下心来,龟缩在自己的一张小方桌上学习、学习、学习。

起码一个是外向型的,而另一个却是要内收的,鱼和熊掌兼得的事还真是蛮难的。对于真的是要去考研而不是酱油的人来说,备考的时间至少都会在三个月以上,算起来其实战线真的拉得很长,期间各种精神压力,各种对于找到工作的同学的羡慕,会时不时如一只猫爪,撩拨你的意志。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坚定自己到底要不要考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很容易懈怠的。

有时候,人真的需要一股气来吊着自己,给你自己一个必须要考研的理由,其实也是给你自己一个能够帮你坚持完漫长备考过程的信念。

2、我要考什么专业

因为我自己是跨专业考研的,而且从国贸跨到文学,跨度算很大的,所以我想说一说我自己关于专业选择的看法。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自己现在的专业,并不真的是对这个专业有多了解多喜欢多热爱,反而更多是高考之后权衡分数的结果。如果进入大学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很适合继续学当前的专业的,那么恭喜你,你不需要纠结太多关于要考什么专业的问题。

但是,注意我说的是但是,万一你真的觉得很排斥自己的专业,根本学不进去,那也许你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我想要学的东西是什么,我适合学这个学科吗,我有能力做得好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很确定,那么你就可以慎重考虑一下跨专业考研。

就好比说,我写国贸的论文,花费2个星期查资料找数据,最后还是只能得个80分。但我写文学的论文,敲敲打打一两天,就足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没有谁比自己更清楚,问问自己,到底想学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就去做,这比在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领域摸爬滚打很多年依然没有出路要好得多。

毕竟,人生那么长,你要面对这个行业那么久,而人生又那么短,不要让自己很多理想,最终都只成为遗憾。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找到你自己的天赋并热爱它,这样,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天命,就能创造出超乎我们想象的成就。”我想,人生能够提供给一个人的这种找到天命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大学算是一个岔路口,这个时候的选择,也许会影响到其后一生的发展道路。

退一万步讲,很多事情,也许你这个时候不做,真的就一辈子都不会再去做了。既然如此,何不趁尚且年轻的时候,还来得及改变很多东西的时候,多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去付诸实施,多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去拓宽自己的人生面。

考研换专业可能看上去很疯狂,但是抛开世俗的评判标准,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现在给自己积累下的,会是怎么样的一份财富,而这份财富,又会带你走到多远的远方。

3、我应该报哪个学校

学校的选择应该算是备考前需要考虑的问题里最具有专业性的一个了。很多前辈都说过,考研的过程,不管你是报考清华北大,还是不知名的一二本,其实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精神压力都是差不多的。

因此,就有很多前辈会鼓励大家一搏,往高处报。但是,在我看来,其实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稳妥为上。

首先是学校排名和专业排名,在这两个里面,要看你自己更看重学术氛围还是学校的牌子。如果你是想要深入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那么我建议以专业排名为主,比如在财经类大学学中文就必然不如在一个师范类大学学中文,即使这个财经类大学的牌子比那个师范类大学的牌子硬很多。

但是如果你更多的是想要一个响亮的名牌大学研究生文凭,为以后的发展铺路的话,那你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校的牌子。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其实还是选择你最想要的东西。

其次是学校招生比例,尤其是保研人数所占的比例。有很多学校的招生名额里,其实有七、八成是被保研的孩纸占了的,这种情况下,竞争必然就会激烈更多,机会也会少很多。

打个比方,就像你面前放着两个梨,其中一个有一半给你去抢,而另一个只有一瓣给你去抢,你想吃到它们之中的任意一个,你为之付出的努力其实相差不大,但最终你能吃到那个梨的机会,却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均等了。

当然,像坊间流传的各种有关复试黑幕的小道消息,还是能打听就多打听一些,尽量避开口碑不太好的学校,以免初试再高的分,都拼不过别人幕后的黑手。

最后就是学校对这个专业要考查的内容,因为专业课基本都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的,考查的内容不同,会对你复习乃至最后考试的整体发挥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正式开始备考之前,一定要尽早决定报考学校,再来对症下药地购买复习用书。如果学校一直未定下来,而又想开始复习的话,我建议先找专业范围内最基础的一门课程,选择其比较通行的版本进行复习,比如文学的就可以先拿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来看。

学校算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稳中求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其实很多时候,你选择了最适合的那一个,也就相当于是选择了最好的那一个了。及早定下来,一旦定下来之后,就尽量不要因为外力去动摇它,更改它,不然会影响到你后续复习计划。

需要强调的是,了解工作放在定学校之前去做,一旦决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到处打听这个学校好不好,考试难不难,报的人多不多,录取比例大不大,要不要找关系,老师会不会压分等等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你的复习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让你心态产生各种变化,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庆幸,总之不利于备考。

所谓无知者无畏,一旦定好了目标,就埋头学自己的习就好了,只要你自己做得足够好,准备得足够充分,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二、考前心态调整

前面说过,考研的战线拉得比较长,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出现不用状况的心理问题,因此整个过程中,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在备考刚开始的阶段、还是中间阶段、或者考前冲刺阶段,最要紧的都是要自我调整到一种有适度压力但又相对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复习或是考试,理论上来说是最好的。

但是在具体实际中,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还是那句话,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途径,只有用适合自己的心态调节方法,才能真正保持良好心态。我也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把我的方法分享一下。

1、备考刚开始的阶段

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其实说的就是我)都会满怀激情,充满了昂扬的斗志,给自己制定出无数的计划,恨不得一口气就把所有课本都看完。但是可能在一个星期、半个月之后,就会陷入一种颓唐,怎么好像每天的计划都没有完成,怎么好像看过的东西都不记得,怎么好像拿出真题还是什么都不会,激情有可能就这样演变成焦躁。

其实这些心理都很正常,我想说的是,也许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备考的时间可能会拖到长达数月,像我这种从3月份就开始断断续续地看专业课的人,备考基本上相当于十个月了(这样一算感觉好恐怖,十月怀胎啊),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可以靠刚开始的激情走到最后,就像是马拉松选手,不要妄图在起跑线上就全力冲刺,找到合适的复习节奏并按部就班地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来才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我从3月份开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学中文的人都知道,这套书有四本,涵盖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可就是这四本书,我从3月份一直断断续续地看到6月底才过完第一遍,而且是在完全不看英语和政治的情况下。虽然说当时处于大三下学期,还有很多课要上,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自己简直也太淡定了吧。

所以很多跟我说,师姐我好急啊,我才看到哪里哪里的孩纸们,我想对你们说,真的不要太过于追求速度,在第一遍的时候放慢速度,认认真真地一点一点看,打好基础,这比你走马观花地看完一遍再翻回来看一遍又一遍,要更有效果。也许一天两天,你看不到你学到什么,但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之后再回头,你会发现你这一天一天的积累其实很丰盛。就像那首歌唱的:然而有天你会懂,就是这些让你不同。

至于复习节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型的复习计划,不要长远到整个考研进程要怎样安排,而是落实到每一天。

比如我看《中国文学史》,第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我的平均速度就是每天看完两个章节,所以我就给自己规定,每天起码看够两个章节,如果还有多的时间,那就再多看一点,但如果哪天真的看不进去,就给自己放个小假,放松放松,第二天再开始继续看。

这样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松紧适宜的复习进度之后,你就能更快地进入到复习状态中来,也不会再因为情绪的原因时紧时松,紧起来很紧松起来很松,紧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崩断了,松的时候又恨不得整个人都垮塌了。说白了,考研就是打持久战,有弹性的节奏最适合长期坚持。

2、中间阶段

复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以我自己为例,大概是8月份至12月份的时间,就处于这种中间状态。这个时期会经常感觉到一种疲惫感,不想看书了,想要休息去玩又会产生新的负罪感,再加上周围的同学很多都已经签了很好的公司,尘埃落定的感觉让人羡慕嫉妒恨,情绪上就会经常发生各种波动。

这些真的真的都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你不能放任这种负面情绪太多的波动,要找到自我调整的渠道,把自己拉回到正常复习的轨道上来。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如果某一段时间,你真的完全陷入疲惫状态里面,看书效率很低的话,不妨抛开那些负罪感,让自己彻彻底底地放松一下。

我记得我有两次是真的一点点都不想看书了,状态很低谷,然后一次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专门带我到光谷西班牙风情街去看人家照婚纱照,另一次是我自己窝在图书馆看《射雕英雄传》看了整整一天,把四本小说全看完了。当时其实自己心里蛮有负罪感的,觉得一天都没看书啊,怎么怎么堕落了啊,怎么怎么完蛋了啊,但是后来发现,这样松一松之后,反而重新找到状态了。

考研真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该让自己身心放松的时候,就不要觉得会因为这一两天而落下多少功课,相反,一直处于焦躁的烦闷的状态里看书,才会影响长期的效率。

可能因为我属于那种不能逼太紧,否则会崩断的人,所以整个备考过程,我都一直处于有压力但偏松的状态。比如说,我基本上不会早到7点之前起床,也不会晚到12点之后睡觉,每天会睡一个小时左右的午觉,隔三差五还会和朋友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什么的。

但是,千万不要觉得放松就是无限松,无限迁就自己,起码就我自己而言,最基本的每天要保证有效学习时间在6个小时到8个小时之间(注意,我说的是有效学习时间,在自习室里对着书玩手机刷微博是绝对不算在内的),太少了肯定不行,太多的话,就看还能不能学进去了,我个人是不太赞成题海战术啊,头悬梁锥刺股啊之类的学习方法,反正还是看个人情况了。

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你要正确定位备考这件事。怎么说呢,考研在你大三下到大四上的这半年多,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事,但是,你要明白最重要不等于全部,就是说你不能把备考变成你全部的生活,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都在自习室学习学习学习,这样高强度地过几个月是几乎不会有好效果的。

还是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能够落实到每一天的有弹性的计划,踏踏实实来,把每一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认认真真地落实了,然后其他时间就给自己缓冲、放松。

但是,再次提醒,我所说的松不是无条件地迁就自己的松,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该学的内容就绝对要一天一天认真去做。我只是觉得,真的没有必要把自己熬得很累绷得很紧,学习的那根弦,还是应该让它有一个缓冲的余地,至于这个度,就需要你自己把握住。

3、考前冲刺阶段

考前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基本处于最黑暗的时期,各种精神压力,加上之前几个月的复习,会让你觉得什么时候是个头。其实最黑暗的时候,往往也是快要亮起来的时候,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吗,有时候,人确实是需要一口气吊着自己拼下去,是时候用这股气激励自己坚持了。

在心态方面,总体来说,这个阶段是最需要以放松为主的。这个放松不是说学习进度上的松,而是自己心理的调节,要努力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把自己往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上牵引。我认识的很多同学,考前一个月都处于紧张到失眠的状态,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临场发挥的。

找能够使你最快轻松的方法,像我的话,会在吃饭的时候开电脑看一期《康熙来了》,或是找个闺蜜吃火锅,把烦心的压力各种全部吐给她,吐完槽之后自己也就放开了。不得不提一句,睡眠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考前冲刺阶段,偶尔失眠一两次没什么大碍,但是,如果超过连续三天,你就必须要引起重视,让自己精神舒缓下来。

而且这个阶段,各科的复习也基本进入冲刺,我比较主张在这个时候抓大知识点,丢小知识点,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拘泥于每一处细节,从宏观上把握各科的框架,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清楚、简洁、明晰的结构图。

尤其是在做各科模拟卷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哪一份的哪些小知识点没有做好没有做对,就无限沮丧,放任自己悲观消极。把心态放平一点,考研就是这样,再牛X的人,再全面的复习,也总会考到你不懂的东西,但对于认真准备的人来说,这些毕竟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与其为了这些小分,影响自己整个的心态乃至状态,还不如把眼光放远一点。

而且,就模拟卷而言,做得再好也只是模拟卷,做得再差也架不住正式考试时发挥得好。

总之一句话,考前冲刺阶段一方面要把心态放轻松,一方面也要把心态摆正,没有压力地上考场,相信自己,你就能做到。

三、备考过程

相信大家对我前面那些唠叨话应该都没多大兴趣,最想听的就是如何复习了吧,不过再次强调,我的方法只是因为适合我所以有用,如果你有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害怕和我不一样,按你自己的路走,这个东西真的是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最大化效益。

1、政治

我高中是理科生,政治从10月底开始看,最后考了77分,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就从我性价比最高的这科开始说起好了。

我从十月底开始看,每天两章左右,没有做题。大概用时半个月看完一遍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看懂,回来又全部是陌生的内容了。然后就买了大纲解析和核心考点,搭配着核心考点在大纲解析上勾画,再配合考题看一章做一章。还是保持每天两章左右的进度,不过有时候题目多的话会做不完,就留到第二天开始看之前再做。

这样又过了半个月左右,觉得果然是比光看不做要有效率得多。这一遍过后,基本上就已经对政治马哲、毛中特、思修三大块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框架了。第三遍再过的时候,就是只拿着核心考点来做题,查看自己有遗漏的知识点。

刚好这三遍过完,这个时候基本上历年真题都在核心考题和序列二里做过两遍了,对各个部分的知识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搭框架,比如马哲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块,各个块里又包含那些小知识点,这样把繁冗的内容变成简洁的结构图,答题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哪一部分哪个知识点,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从12月10号到12月25号的三个星期,每周末上两天的课,回来之后的五天,就保证把那两堂课的内容消化了,把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背背记记,这样就够了。

课上完的时候刚好是圣诞节,差不多离考试还有两个星期,这段时间我基本就是每天做一套模拟题,选择题着重看时政的四道,大题看考点出在哪里,基本上两份模拟卷做完之后,也就大概有了重要考点的分布图了。接下来就背背重点,温习一下知识框架,让自己答题思路清晰起来,把对应考点的各种答题套话多记几句,方便考试的时候直接往上写。

其实政治算是可以突击的科目,起码短时间内确实可以提高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关键就是要肯耐下性子,看这些枯燥的官话连篇的东西,更要耐得住恶心,逼自己去记去写这些东西,这也算考研人必经的中国特色了。

2、英语

备考的过程中,如果你有自己的一个靠谱而且正在稳步施行的计划,那么就一定不要和身边的研友比较,最好就是自己闷头学自己的,按自己的计划来,千万千万不要被其他人的进度影响到自己的心态。

我从7月底开始看英语,基本上就是先在强化班上走了一遍考什么、怎么考的流程,因为老师反复灌输一个思想,就是英语蹂躏真题最重要,做过多的模拟题反而会误导答题思路,因此之后我在复习的时候,除了最后的模拟卷就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模拟题,包括像很多人练习的阅读等等。

不得不说,真题(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确实太重要了,真题用得好的话,英语复习起来真的没有那么无从下手。8月10号开始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加上赶本专业的学年论文,因此再重新开始正式复习英语的时候,已经接近8月底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拿着词汇书背单词,永远背不到最后,总是忘忘忘,当下记住了,过后又没了,背几个就开始打瞌睡。如果是的话,那么或许可以试一下我的方法,就是不用专门的词汇书来背单词,而是回到考研真题中去,用真题来背单词。

比如我给自己订的任务是每天两篇,把里面不认识的单词挑出来,重点关注试题考查的意思,同时自己在心里口头翻译文章的每一句话,遇到翻不出来的就直接跳到下面的译文对比。

整个过程大概一直持续到了9月底10月初才看完,这个过程很慢,看上去像是在做无用功,但其实这样既有的放矢地记忆了考研词汇,还顺带练习了翻译,并找到文章作者在一些词汇上如何做选择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又揣摩了怎样去读懂一篇阅读短文,而短文中一些精辟的句子还可以拿来作为写作范文,这个看似无用的过程,其实同时练习到了考研英语所考查的四个内容。

所以说,蹂躏真题,很重要。再强调一次,不要总是觉得每天一篇两篇好像很少很慢,但你坚持一个月再来看,你绝对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10月初过完这一遍阅读真题之后,我正式开始做考研真题,每天一套,除了作文之外,其他全部按考试程序来做。做完之后自己对照解析,改错,看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总结一下,提醒一句,完形填空题的四个选项,应该都好好背背记记,分清楚各自的区别。

最后再看看解析中的作文范本,记几个框架和好句子。这一遍大概持续了半个月左右。

到接近10月底差不多真题做完的时候,按老规矩,看原文,记单词,背核心词汇,练翻译,不断地蹂躏蹂躏再蹂躏,翻来覆去就在真题上反复地搞。搞完一遍之后再把真题拿出来像考试时那样做一遍,然后再来一轮。

也是从12月底开始,每天做一套模拟卷,看自己哪些地方容易犯错,看模拟卷的作文出在什么地方,多看看他们的范文。当然,还是那句话,不要太拘泥于自己每天做模拟卷的错误得失,大概知道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还能不能再突破就可以了。

比如我做模拟卷的时候,60分的选择题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在45分上下浮动,好的时候可以到50+,烂的时候甚至30都有过。我记得我做得最烂的一次,阅读理解20道题,我刚好错了一半,40分只得20分。但这些都不能代表什么,备考阶段,重要的是你要学到更多,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足,然后去弥补它。

三、答题技巧

说了那么多,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步终于到了,上考场。一考定终身的事,其实说起来还得看临场发挥,不过我也还是有一些小小的答题技巧,或许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1、政治

政治选择题不太好说技巧,我只能说多选一定要相当慎重,不要被选项迷惑了,多看几遍,马哲的多选一般选的都是正确的观点的选项,但是像毛中特之类的,有可能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要你选的是符合题意的观点,就一定要看清楚。

单选的话,除了近代史,如果没有看过可能会答错之外,其他的应该连猜带蒙也能答对。但要注意马哲部分,看清楚涉及的是什么原理和什么方法论。

大题的话,第一点是要抓住核心考点,在答案的一开始就把这个考点列出来,方便改卷老师定位,然后给你分。

第二是卷面一定要分点分段,最好用数字的(1)、(2)标出所答内容,同样也是为了方便改卷老师给你分。

第三是答题时注意所使用的语句,要尽量规范,不要太口语化。这就需要平时在看书时多记忆一下,尽量用书上的原文,毕竟是涉及政治的东西,不要太儿戏了。

第四是尽量写,以写满空格的80%为标准,千万千万不要空着。

第五是如果一道大题中有多道小题,一定要想好各个小题答案的大概篇幅,不然到最后写多了,超出去是没有分的。

第六是给自己每道大题一个大概的答题时间,方便把握答题速度,不然到最后监考老师催你封试卷什么的,会弄得很紧张。

2、英语

其实英语没有那么多好说的,一个是选择题尽量边做就边涂答题卡,还有一个是小作文要注意格式,尤其是信件类的小作文。

其他方面,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翻译题不用看完全文,看看首尾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就行,翻译时可以灵活一点,不用一定要拘泥于原文每一个词的意思和顺序。

阅读题基本上问题和原文的顺序是匹配的,所以建议读一题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找到之后再顺势移到下一题。

完形填空尽量不要凭感觉,多联系上下文找提示。

作文主要就是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各自练几篇范文,到考场上把句子套到框架里带,不用追求太过华丽的句子,考研英语讲究的是准确,因为考研英语作文是纠错扣分,没有写得出彩加分的规矩,所以宁可朴实一些,但不要犯会被改卷老师揪住小辫子的错误。

尾声、关于复试

说实话,关于复试我真心没有太多经验可以说。笔试和英语口试都很轻松,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苛,甚至英语口试的老师还会亲切和你对飚中文,只能说华东师大的老师们都很亲和,很随性。

至于传说中很恐怖的专业面试,因为我是第一个进去,我觉得当时老师们都没有进入面试状态,因此基本上面试是在热烈的八卦气氛中度过的,自我介绍到我是大理白族的时候,话题就开始蔓延到各种聊家乡,聊为什么跨专业,聊喜欢哪个方向的文学,最后老师们甚至还兴致勃勃地让我猜了一下他们中谁不是大陆人,我应该也没有猜对,哈哈。

不过根据其他同学的经验总结来说,面试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诚实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切忌不懂装懂。

一个被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某个初试成绩第三名的人,在面试时候说自己喜欢白居易,结果老师让他背《长恨歌》,他没背出来,然后他就华丽丽地被刷掉了。所以说,人品很重要,一个人的品质,比他的能力更为老师看重。

不管怎样,我把自己关于这次考研所有能想到的该说的都放在这里了,不管是对谁,都希望我这些小小的经验,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走完整个考研过程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话,但真的真的,每次冲动留下的,都有所不同,然而有天你会懂,就是这些让你不同。

我总算兑现了我关于万字长文的承诺。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相信付出会有收获,努力总有回报的你们。是地下天鹅绒说的么——哪里有什么安之若素,我只是把他们相信奇迹的时间拿来相信报应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