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大纲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1)

一、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考试力求反映考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现实问题能够作出深刻分析,通过考试方式来选拔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培养从事哲学领域教学、科研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核评价目标

要求考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较强能力。

三、考核内容

导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第三节社会创造和人创造社会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第二节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

第二节认识的本质

第三节认识的结构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第一节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认识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第十章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第一节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想方法的关系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真理

第二节价值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第二节人的发展及其历史历程

第三节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四、参考书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五版。

2、叶敦平主编(社政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一、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二、"成人"之道就是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

第三章墨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儒墨显学

一、对待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态度的对立

二、政治思想上的对立

三、哲学思想上先验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第二节"兼爱"与功利主义

一、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孔子的"仁"的异同

二、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取实予名"与"三表"

一、墨子的"取实予名"

二、墨子的"三表"是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

第四节"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第四章《老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道"的学说

第二节"无为"与"无名"

一、无为的思想

二、无名的思想

第三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五章孟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仁政"学说

一、王道学说

二、王霸之辩与义利之辩

第二节"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一、几种不同的人性说

二、孟子的性善说

第三节"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

第六章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第二节"蔽于天而不知人"

第三节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一、庄子相对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二、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具体表现

第四节"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七章荀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

第二节"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第三节"名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第四节"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韩非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论观点

第二节"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第三节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第九章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第二节"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第三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第四节"顺命"、"成性"与"防欲"

第五节"形神"之辩上的"尊神"

第十章王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第二节"自然之道","非或为之"

第三节关于必然和偶然的学说

第四节"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

第五节形神观和认识论

第十一章王弼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以无为本"、"崇本举末"

第二节"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第三节"天命无妄"、"圣人有情"

第十二章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独化于玄冥之境"

第二节"命之必行","遇"即是"命"

第三节"名教即自然"

第十三章隋唐佛教哲学

第一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第二节禅宗的"顿悟"说

第十四章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太虚即气"

第二节"一物两体"

第三节"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第十五章朱熹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理在气先"

第二节"理一分殊"与"无物无对"

第三节人性论和"复性说"

第四节"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十六章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折

第二节从"心即理"命题到"良知"本体说

第三节"知行合一"与格物即格心

第四节论心体(良知)的发育过程

第五节王学的分化和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十七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第二节对"动静"之辩的总结

第三节对"心物"之辩的总结

第四节"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第五节"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西方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西方哲学概论。

第一节希腊文明的兴起。主要掌握希腊哲学产生的一般的历史、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节西方哲学的概念。主要掌握哲学的概念,本体论的概念。

第三节哲学的历史概念与功用。主要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对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

还要掌握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二章从宇宙论到本体论。

第一节从本原到逻各斯。主要掌握本原的概念,从发生学意义追问世界的本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本原;爱菲斯学派、逻各斯。

第二节本体论的诞生。主要掌握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

第三节拯救现象。主要掌握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和"奴斯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影像说"、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第三章从感性到德性。

第一节智者文化。主要掌握智者文化的特点;普罗太戈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关于"无物存在"的论证。

第二节苏格拉底。主要掌握德性就是知识、精神接生术、认识你自己。

第四章从理念本体到伦理宗教。

第一节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掌握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与晚期理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二者的不同侧重。柏拉图的哲学观。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主要掌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思想、关于本体的规定、以及"四因说"。

第三节悬疑与宁静。主要掌握伊壁鸠鲁学派的主要观点;斯多葛学派的主要观点;皮浪的怀疑论;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

第五章从此岸到彼岸。

第一节教父哲学。主要掌握查士丁与"基督教哲学"的概念;奥里根与"三位一体"学说;奥古斯丁的"上帝说"、"创世说"、"原罪说"。

第二节经院哲学。主要掌握早期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区分;托马斯o阿奎那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存在先于本质、上帝存在的证明、灵魂、理智和唯神史观;经院哲学的衰落;奥康剃刀。

第三节文艺复兴。主要掌握人文主义的概念;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主要思想内容;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理性的光芒与独断。

第一节唯理论的创立。主要掌握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和理智直观说。

第二节泛神论的唯理论。主要掌握斯宾诺莎的伦理至善论、实体学说、属性学说、样式学说、唯理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单子论的唯理论。主要掌握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预定和谐说"、天赋能力说。

第七章经验的原则与怀疑。

第一节经验论的创立。主要掌握培根的"四种假相"说、经验归纳法。

第二节经验论的片面化。主要掌握霍布斯的公民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验论的体系化。主要掌握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洛克关于物体与观念的两种性质、两种观念说;洛克关于知识的性质、种类和范围说。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第四节经验论的转向。主要掌握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无限心灵"说;休谟的知觉论、因果联系论。

第八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第一节启蒙主义者。主要掌握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理论关于政体和权力分立的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分析伏尔泰的自然神论思想及其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伏尔泰的社会政治思想;掌握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

第二节唯物主义者。主要掌握拉美特里、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九章理性批判与绝对哲学。

第一节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掌握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综合判断感性直观形式十二范畴知性理性物自体理念范畴二律背反等观念;分析康德关于感性的理论、关于知性的理论、关于理性的理论,并且评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感性、知性、理性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如何理解与把握康德的"先验分析论"?评述康德的"二律背反"的哲学意义。怎样理解康德"物自体"是一个认识论的界限概念?

第二节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批判。主要掌握康德关于实践自由人格自律他律至善灵魂不朽神的存在判断力合目的性鉴赏力、美的概念。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在科学活动中为自然立法,人在道德行为中为自己立法"这句话?

第三节自我和绝对哲学。主要掌握费希特的知识学、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

第十章逻辑哲学的辩证法。

第一节哲学的本质。主要掌握黑格尔关于原因解释和理由解释、理由的自我规定性、第一范畴和辨证方法、直接性和间接性、终结是真正的开端的概念。

第二节《精神现象学》。主要掌握黑格尔所理解的意识发展的诸阶段及其环节;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这一论断?如何理解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命题?

第三节纯粹理念的科学。主要掌握黑格尔哲学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的主要内容;领会与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

第四节应用逻辑学。主要掌握黑格尔所理解的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发展的诸环节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掌握黑格尔哲学与前代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学说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参考书目

1、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伦理学与宗教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01)

一、考核要求

《伦理学》科目主要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以人们现实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为探究对象,着重考核考生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论论证与实际应用,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途径,当代社会应用伦理学的主要分支及其基本内容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宗教学》科目主要关涉宗教学这门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要求考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方法之后能够对现实存在的各种宗教现象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说明。

二、考核评价目标

通过《伦理学》科目的考核,提高考生分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加强个体德性修养,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本科目还考核考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伦理难题和道德悖论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希望考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中寻求正确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展示考生对于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伦理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

通过《宗教学》科目的考核,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宗教的起源、历史发展、宗教的特殊本质与普遍本质、宗教的要素等基本理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对宗教世俗化、宗教对话以及宗教多元主义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对世界诸宗教,如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的经典、教义、礼仪具备一定的了解。最后需要明白宗教的和谐对于世界的和谐与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三、考核内容

(《伦理学》部分)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一、道德概念

二、伦理概念

三、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第二节伦理学的主要类型

一、目的论

二、道义论

三、德性论

第二章道德的演进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道德的产生

一、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道德产生的主观基础

三、个体道德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个体道德的形成

一、选择及其责任:个体道德的逻辑起点

二、珍惜生命:个体道德的现实基点

三、个体的道德素质

第三节个体道德的发展

一、日常生活与个体道德

二、冲突性情境与个体道德

三、个体道德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道德的践履

第一节道德行为的动因

一、道德认知

二、道德习惯

三、道德激励

四、道德成长

第二节道德内化

一、道德修养

二、道德品质

三、道德良心

第三节道德评价

一、道德的评价

二、道德评价的形式

三、道德教育的评价功能

四、正义的实现

第四章伦理关系

第一节伦理关系刍论

一、伦理关系的基本内涵

二、伦理关系的形成条件

三、伦理关系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伦理关系

一、传统伦理关系的类型

二、传统伦理关系的协调原则

三、传统伦理关系的价值反思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伦理关系

一、社会转型与伦理关系变迁

二、当代伦理关系的形态及其准则

三、当代伦理关系的调节机制

第五章社会伦理规范

第一节伦理规范界说

一、伦理规范的发生及特性

二、伦理规范的目标和提炼伦理规范的方式

三、伦理规范的层次

第二节伦理规范的类型

一、核心伦理规范

二、主要伦理规范

三、初级伦理规范

第六章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源起

二、社会公德的原则

三、社会公德的践行

第二节婚姻伦理

一、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

二、婚姻冲突及其伦理调节

第七章人与社会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经济伦理

一、什么是经济伦理

二、经济伦理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三、我们应具有怎样的经济德性

第二节法律伦理

一、法律规范的特点

二、公民为什么要守法

三、法律的道德性

第三节政治伦理

一、政治活动与政治行为

二、政治权威的伦理依据

三、政治责任的履行

第八章人与自然的伦理思考

第一节生态伦理学概述

一、生态伦理学的诞生

二、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生态伦理运动的一个现实难题

第二节现代生态思想家们的伦理思想

一、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

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

第三节发展中的当代生态伦理思想

一、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二、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

三、生物中心论

四、深层生态学

五、自然价值论

第九章人与技术的伦理考量

第一节生命伦理

一、生命伦理学是什么

二、生殖技术的伦理风险

三、安乐死的伦理困惑

四、基因治疗的伦理拷问

第二节网络伦理

一、网络伦理学概述

二、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伦理分析

三、网络社会中人的自由与责任

第三节工程伦理

一、工程伦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旨趣

二、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三、工程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伦理调控

(《宗教学》部分)

第一章宗教的起源

第一节宗教的迷宫

一、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意义

二、探究宗教起源问题的困难

三、挡不住的诱惑

四、宗教考古与"阿里阿德涅之线"

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探究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必要性

二、人和自然关系的二重化与宗教的起源

三、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与宗教的产生

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二、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

三、"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简单的抽象"中

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

一、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及其背景

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宗教发展观的确立

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

一、宗教历史发展的两个向度

二、作为原始宗教的"自然宗教"

三、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

四、从"多神教"到"一神教"

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

一、作为制度性宗教原始形式的氏族宗教

二、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

三、从"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

第三章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

第一节犹太教概论

一、犹太教的历史源流

二、犹太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犹太教的礼仪和节日

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

一、基督宗教的历史源流

二、基督宗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基督宗教的礼仪和节日

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

一、伊斯兰教的历史源流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伊斯兰教的教法、礼仪和节日

第四章印度教、佛教和道教

第一节印度教概论

一、印度教的历史源流

二、印度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印度教的礼仪和节日

第二节佛教概论

一、佛教的历史源流

二、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佛教的戒律、行事和节日

第三节道教概论

一、道教的历史源流

二、道教的经典、神仙崇拜、教义和方术

三、道教的戒律、清规和节日

第五章宗教的要素

第一节宗教意识(上):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

一、宗教要素概论

二、宗教信仰

三、宗教观念(1)宗教神话

四、宗教观念(2)宗教理论

第二节宗教意识(下):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

一、宗教情感

二、宗教经验

第三节宗教行为

一、巫术

二、禁忌与戒律

三、宗教礼仪

四、宗教节庆

五、宗教修炼

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

一、宗教组织

二、宗教制度与宗教体制

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

一、关于宗教的语源学解释与宗教的基本意涵

二、宗教的奥秘与信仰的超越

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

一、宗教发生学与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

二、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

三、信仰的内在性与人的"自我意识"

四、"向人自身的复归"与宗教意识的演进

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

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

一、宗教之为一社会群体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宗教

三、"成为宗教徒"与宗教社会化

四、"宗教世界"与人类社会的"二重化"

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

一、宗教之为一社会意义系统

二、宗教与社会的维系

三、宗教与社会的创建

四、教的社会功能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

一、宗教与政治和法律

二、宗教与经济

三、宗教与道德伦理和民风民俗

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

一、宗教的文化本质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三、宗教与科学

四、宗教与文学艺术

五、宗教与哲学

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

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

一、宗教世俗化与宗教神圣化的张力

二、宗教世俗化的历史维度

三、宗教世俗化的现当代维度

四、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

一、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及其神学的两难处境

二、从正统派到虔敬主义和理性主义(自然神学)

三、从理性主义(自然神学)到自由主义

四、新正统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五、宗教的世俗化与神学的未来发展

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

一、宗教的地理分布与人类古代文明

二、宗教的空间传播与宗教冲突

三、当代的宗教分布与地区冲突

四、宗教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

一、宗教对话的三种模式:排他主义、兼容主义和多元主义

二、希克的多元主义假说及其乌托邦性质

三、作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的宗教对话

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

一、宗教对话的层次性与平面化

二、宗教对话的不可能性、可能性与基本中介

三、宗教对话的现实途径:从文化对话到宗教信仰层面的对话

四、参考书目

1、李萍主编:《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3版。

2、段德智著:《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