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2劳动关系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2劳动关系考研大纲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2劳动关系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4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关系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621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一、考试目的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考试时为招收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沿革;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各占50%。考试时间18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区别联系,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创新;

2.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行政学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3.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供给方式;

4.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职能方式,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职能的多种实现形式,公共管理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

5.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6.公共组织的类型与结构,公共组织的管理体制。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地位和作用;

7.公共组织的领导和领导者,公共组织的领导方式;公共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

8.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分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

9.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涵义,政府绩效评估。

10.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及其分类,应急管理的机构与运行。

(二)《管理学》

总论:

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的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习型组织。

2.管理伦理。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道德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

3.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4.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西安杨森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前提与本质。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6.管理信息。信息、、信息系统、其他信息技术。

7.全球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概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决策与计划:

1.决策与决策方法。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决策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不确定性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

2.计划与计划工作。概念:计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战术性计划、指导性计划;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的性质、计划编制过程。

3.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概念:战略性计划、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过程;滚动计划法。

组织:

1.组织设计。概念:组织、组织结构、管理幅度、集权、分权、授权;组织设计的原则、任务、工作、环境影响和战略影响;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产品或服务部门化的优缺点;矩阵型结构的优缺点;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授权的原则。

2.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外部招聘、内部提升、绩效评估;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管理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3.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概念:组织变革、组织冲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程序、阻力及对策;组织冲突的影响和组织冲突的避免;组织文化的结构及内容;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领导

1.领导概论。领导的概念、领导权力的来源、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2.激励。概念: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正强化、负强化;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双因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公平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强化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薪酬管理。

3.沟通。沟通的概念、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组织冲突的原因、冲突的管理。

控制

1.控制与控制过程。概念: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控制过程;有效控制。

2.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创新

1.管理的创新职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活动的过程、创新管理的技能。

2.企业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内容、技术创新的来源、产品竞争战略。

3.企业组织创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835劳动关系基础理论

一、考试目的

《劳动关系基础理论》是为招收学术型劳动关系专业硕士而设置的选拔考试科目。考试目的是检验考生对劳动关系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劳动关系不断涌现情况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劳动关系专业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且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因此,通过考试要达到以下目标:

1.较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认识劳动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角色定位及其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理解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模式;

3、掌握《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法律与《社会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律的基本法律规范,适应各级政府机关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对宏观劳动政策研究、制定和微观层面劳动关系协调管理的需要;

4、了解劳动关系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具有从全球视野分析判断劳动关系的思维。

二、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劳动关系及其基本内涵

1、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员工关系、雇佣关系、劳务关系、产业关系、生产关系等概念的内涵

2、劳动关系的性质与类型

3、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二)劳动关系矛盾及其调整模式

1、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2、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模式

3、劳动关系的历史与制度演化

(三)劳动关系的参与者

1、管理方的角色与管理模式

2、政府与劳动关系政策

3、工会与劳资合作

(四)我国劳动用工制度

1、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演变

2、劳动用工的形式

3、劳动用工备案登记流程及要求

4、劳动用工的监管

(五)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1、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2、劳动标准立法

3、工会法与员工参与管理

(六)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概述

2、劳动合同的订立

3、无效的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的履行

5、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

(七)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

1、集体谈判的结构、过程与结果

2、集体合同制度

3、中国的集体协商制度

(八)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1、劳动争议预防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

3、产业行动

4、罢工及其处理

(九)当代劳动关系发展与问题

1、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与发展

2、劳动关系研究方法

3、全球劳动关系的发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