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1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1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大纲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04Z1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4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823管理学

一、考试目标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各专业必开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它为各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因此管理学课程的考查目标,是检验考生对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讲,通过考查要达到以下目标:

1、考生能够较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

2、考生能较好地了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3、考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和运用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4、考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5、考生能根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有较熟练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总分为150分。试卷结构如下表:

试卷结构表

三、考查内容

第一章管理导论

[学习目标及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技能结构;掌握管理的职能、性质和管理学的特点,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者的定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及管理学的特点等内容。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理解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的内涵、区别及其关系。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分类

3、管理技能

4、管理者的角色

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四、管理系统

1、系统的含义、分类及特性

2、系统原理。

五、管理学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特点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学习目标及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明确各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对管理的贡献,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管理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等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二、传统管理理论(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古典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理论(组织的行为)

1、人际关系学说阶段(霍桑试验)

2、现代行为科研究的内容

3、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三)定量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今)

1、管理过程理论

2、系统理论

3、权变理论

4、决策理论

5、其它理论派别

四、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变革

6、质量管理

7、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的区别;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8、工作场所精神境界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外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内部约束)与管理环境(外部约束)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程度及方式,理解组织文化与环境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本章的重点是组织文化与环境的内含及其对管理产生的影响等内容。

一、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三、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四、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国际环境与全球观念。

2、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3、区域贸易联盟和全球性组织

4、国际文化环境(跨文化研究)

霍夫斯泰德的评估文化框架;GLOBE框架。

第四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理解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和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明确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和改善管理道德的途径。

本章的重点是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和社会义务的关系,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和管理道德的改善途径等内容。

一、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

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的含义;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的争议。

2、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

3、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社会责任与长远经济绩效成正比。

二、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1、共享价值观的含义与作用

2、建立共享价值观的途径

三、管理的绿色化

1、管理绿色化的内涵

2、组织走向绿色化的途径

四、管理道德

1、道德的含义。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道德行为的改善

4、国际环境中的道德

理解《全球契约》的内涵。

第五章决策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决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了解决策的类型,掌握决策程序及基本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决策程序与决策方法

一、决策的含义及程序

1、决策定义

2、决策特征

3、决策程序

二、决策的普遍性

三、决策的理性假设、有限理性与直觉

四、决策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五、决策风格

1、决策的四种风格

决策有分析型、概念型、命令型和行为型等风格。

2、决策制定的偏见和错误

六、决策方法

1、集体决策方法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各有优缺点。

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等。

2、定量分析法

①风险型决策方法

通过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选择方案。

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有决策表法与决策树法

②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可选择的标准有小中求大、大中求大、务实标准、推理标准、最小后悔本标准等。

第六章计划基础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划的含义及其必要性,明确计划的类型。掌握目标的重要性及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计划类型及目标管理等内容

一、计划工作含义

二、计划的目的及计划与绩效的关系

三、计划的种类及权变因素

1、计划种类

①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②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③综合计划与专业计划

④方向性计划与具体计划

2、计划的权变因素

四、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实质和特点

2、目标的设立

3、目标管理步骤

五、滚动计划法

1、滚动计划发的含义

2、滚动计划发的优缺点

六、战略管理

1、定义及过程

2、组织战略的类型

第七章计划的工具和技术

[学习目标及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评估技术,资源分配技术与现代计划技术的基本内容,掌握各项技术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资源分配技术

一、环境评估技术

1、环境扫描

2、预测

3、标杆比较

二、资源分配技术

1、预算

2、排程

①甘特图②负荷图③网络计划技术(PERT)

3、盈亏平衡分析

4、线性规划

三、现代计划技术

1、项目管理

2、脚本计划

第八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与组织结构的定义,理解组织设计的要素,明确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掌握常见与现代的组织设计内容与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组织设计的要素,常见的组织设计与现代组织设计等内容。

一、组织的定义及其类型

1、定义

2、组织类型

①政治组织、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

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③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理解和掌握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的含义及其区别。

二、组织设计的要素

1、工作专门化

工作专门化的现代观念。

2、部门化

部门化的方式及现代部门化的观念。

3、指挥链

指挥链的现代观念。

4、管理幅度

5、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优缺点;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6、正规化

正规化的现代观念。

三、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四、常见的组织设计

1、传统组织设计

传统组织有简单结构、职能制结构及事业部制结构等,它们各有不同特点与优缺点。

2、现代组织设计

现代组织结构有团队结构、矩阵-项目结构、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等。

第九章管理沟通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沟通过程和沟通网络,了解沟通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本章的重点是沟通方法,沟通障碍及其克服等内容。

一、沟通的定义及过程

1、沟通定义

2、沟通的功能

二、人际沟通过程与方法

1、人际沟通过程

2、人际沟通方法

三、人际沟通障碍

1、沟通障碍的类型

2、沟通障碍的克服途径

四、组织沟通

1、组织沟通的类型

①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②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

③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理解各类沟通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组织沟通网络

第十章变革与创新管理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变革的原因和作用,理解变革的方式和类型,掌握变革阻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认识变革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理解创新的激发措施。

本章的重点是变革的类型,变革阻力的产生及其克服等内容。

一、变革的定义及其原因

1、变革的定义及必要性

2、变革的原因

二、变革的方式

1、风平浪静式

2、急流险滩式

三、变革的类型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

3、人员变革

四、变革阻力及其克服

1、变革阻力的产生

2、减少变革阻力的技术

五、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1、组织文化变革

2、处理员工压力

3、成功变革的要求

六、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1、创造与创新的含义

2、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第十一章激励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激励的一般过程,理解各类激励理论,掌握激励的基本对策。

本章的重点是激励(动机)理论。

一、激励(动机)过程

二、早期的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2、X理论与Y理论

3、双因素理论

三、当代激励理论

1、三种需要理论

2、目标设置理论

3、强化理论

4、公平理论

5、期望理论

四、综合激励理论

五、激励对策

1、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奖励等)

2、物质激励3、工作激励

第十二章领导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和掌握各类领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差异,领会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并能联系实际对我们现有的领导风格进行评判,以明确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本章的重点是权变领导理论的各类观点。

一、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者定义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与区别

3、领导的功能和作用

二、早期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①勒温提出的专制式、民主式与放任式风格

②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③管理方格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模型

2、情境领导理论

3、领导参与者模型

4、路径--目标模型

四、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领导类型)

1、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2、魅力型领导与愿景规划型领导

3、团队领导

五、领导体制

1、领导体制的类型

2、领导体制的选择

第十三章控制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控制的含义和重要性,理解控制的类型和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掌握控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控制程序和方法及内容

一、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1、控制的定义

2、控制的重要性

3、控制系统

二、控制过程

三、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同期控制与反馈控制

2、管理控制与作用控制

3、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

4、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与最佳控制

四、组织绩效的监控

1、组织绩效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2、监控工具

五、价值链管理

六、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621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一、考试目的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考试时为招收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沿革;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各占50%。考试时间18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区别联系,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创新;

2.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行政学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3.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供给方式;

4.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职能方式,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职能的多种实现形式,公共管理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

5.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6.公共组织的类型与结构,公共组织的管理体制。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地位和作用;

7.公共组织的领导和领导者,公共组织的领导方式;公共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

8.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分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

9.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涵义,政府绩效评估。

10.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及其分类,应急管理的机构与运行。

(二)《管理学》

总论:

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的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习型组织。

2.管理伦理。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道德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

3.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4.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西安杨森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前提与本质。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6.管理信息。信息、、信息系统、其他信息技术。

7.全球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概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决策与计划:

1.决策与决策方法。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决策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不确定性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

2.计划与计划工作。概念:计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战术性计划、指导性计划;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的性质、计划编制过程。

3.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概念:战略性计划、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过程;滚动计划法。

组织:

1.组织设计。概念:组织、组织结构、管理幅度、集权、分权、授权;组织设计的原则、任务、工作、环境影响和战略影响;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产品或服务部门化的优缺点;矩阵型结构的优缺点;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授权的原则。

2.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外部招聘、内部提升、绩效评估;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管理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3.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概念:组织变革、组织冲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程序、阻力及对策;组织冲突的影响和组织冲突的避免;组织文化的结构及内容;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领导

1.领导概论。领导的概念、领导权力的来源、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2.激励。概念: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正强化、负强化;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双因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公平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强化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薪酬管理。

3.沟通。沟通的概念、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组织冲突的原因、冲突的管理。

控制

1.控制与控制过程。概念: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控制过程;有效控制。

2.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创新

1.管理的创新职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活动的过程、创新管理的技能。

2.企业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内容、技术创新的来源、产品竞争战略。

3.企业组织创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834人力资源管理

一、考试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招收学术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考试目的是检验考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试,考生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考生能够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考生能较好地了解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构成、各个专业模块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3.考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4.考生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有较熟练的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能力。

二、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发展演进

1.人力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2.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3.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

4.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5.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

7.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与发展趋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人性假设理论

2.激励理论:激励的基本过程、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激励理论的整合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4.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特征、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与主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5.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与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主要观点

2.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作用

3.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4.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

5.组织结构调整与设计

6.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与平衡

7.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优化

(四)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

1.工作分析的内涵与相关术语

2.工作分析的功能

3.工作分析方法

4.工作分析流程

5.工作分析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应用

6.职位评价的内涵与原则

7.职位评价的常用指标

8.职位评价方法与流程

(五)招募与选聘

1.员工招募的基本方式

2.素质与素质测评

3.胜任素质与胜任素质模型

4.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与设计

5.素质测评选聘员工的方法:心理测试、面试、评价中心

(六)培训管理

1.培训的概念与特征

2.培训的内容与培训的类型

3.培训管理的主要环节与管理原则

4.培训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5.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计划的制定

6.培训实施模式与管理

7.培训效果评估与成果转化

(七)绩效管理

1.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2.绩效考评、绩效管理与战略性绩效管理的概念与演进

3.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绩效管理主体、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权重与标准

4.绩效考核方法体系

5.绩效管理流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八)薪酬与福利

1.薪酬与薪酬管理的含义与功能

2.薪酬构成与薪酬体系

3.薪酬战略与策略

4.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

5.不同类别人员的薪酬设计:包括经营者年薪制、生产营销类人员薪酬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方案设计等

6.福利的定义和特点

7.福利的功能和优缺点

8.法定福利、非法定福利以及弹性福利

(九)职业生涯管理

1.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概念

2.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3.职业生涯系留点及其分类

4.职业生涯维度

5.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职匹配

6.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及其选择

7.职业生涯周期的管理

(十)员工关系管理

1.员工关系的含义

2.员工关系管理的实质与基本框架

3.不同主体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4.内部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参与、员工调配、离职管理、裁员管理、纪律管理、申诉管理

5.劳动保护:劳动保护的概念与主要内容、员工压力管理、员工援助计划

6.劳资协商、谈判与员工关系的第三方调节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