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0713生态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0713生态学考研大纲

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0713生态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6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生态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华中农业 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608)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

微积分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复合 函数、隐函数、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的基本性质及阶的比较极限四 则运算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与间断的概念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和分段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6.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右极限)的概念。

7.了解无穷小的概念和其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的阶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 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的关系。

8.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数列有极限、夹逼定理) ,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应用两个重要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 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导数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 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和隐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微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罗尔(Rolle)定理和 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及其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 意义(含边际和弹性的概念)。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函数的求导法则; 掌握反函数与隐函数求导法,了解对数求导方法。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二阶导数以及较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掌握 微分法。

5.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掌握这两个定理的简单应 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及简单应用,掌握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 (含解较简单的应用题)。

8.掌握曲线凹凸性和拐点的判别方法,以及曲线的渐近线的求法。

9.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会作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形。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的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换元 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积分中值定理变上限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Deibniz)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广义积分的概念 及计算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 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会利用定积分求解一些 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4.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广义积分的基本方法。

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有界闭区域上二 元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隐函 数求导法高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二重积分的概念、 基本性质和计算无界区域上的简单二重积分的计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表示法与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直观意义。

3.了解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掌握求复合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 方法;会用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 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 。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求解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会计算较简单的二重积分(含利用极坐标 进行计算);会计算无界区域上较简单的二重积分。

五、简单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微分方程的解、阶、初始条件、通解、特解可分离变量微分 方程、一阶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线性微分 方程的解的性质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 形式

考试要求

1.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的解、阶、初始条件、通解、特解) ,掌握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一阶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 程的解法。

2.掌握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性质,会求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 解,了解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形式。

线性代数

一、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克莱姆(Crammer)法则

考试要求

1.理解n阶行列式的概念。

2.掌握行列式的性质,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 行列式。

3.会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二、矩阵

考试内容

矩阵的概念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和对称矩阵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 的积矩阵与矩阵的积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方阵的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方 阵分块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秩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几种特殊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和乘法以及它们的运算法则;掌握矩阵转置的性质; 掌握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会用伴随矩阵求矩阵的逆。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方阵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会用初等变 换求矩阵的逆和秩。

5.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

三、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和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 相关与线性无关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法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

考试要求

1.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的运算法则。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掌握 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的概念,掌握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的方法。

4.理解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会求向量组的秩。

四、线性方程组

考试内容

线性方程组的解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 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考试要求

1.理解线性方程组解的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方法。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 通解的求法。

3.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求法,会用其特解及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 的基础解系表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五、矩阵的对角化与二次型

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相似矩阵矩阵的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 征值和特征向量正交向量组正交矩阵与正交变换二次型的矩阵表示法二次型的秩与标准形正 定二次型惯性定理与霍尔维茨(Hurwitz)定理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等概念,掌握矩阵特征值的性质,掌握求矩阵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

2.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掌握相似矩阵的性质;理解矩阵可对角化的充分条件 和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

3.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理解正交矩阵的概念,掌握正 交矩阵的性质;会用正交相似变换将实对称矩阵对角化。

4.理解二次型的矩阵表示法、二次型的秩与标准形、正定二次型的概念,了解 惯性定理与霍尔维茨(Hurwitz)定理;会用配方法及正交相似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

概率论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考试内容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事件的运算及其性质事件的独立性完全事件组 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型概率条件概率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 (Bayes)公式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

1.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掌 握概率的加法、乘法公式,以及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3.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 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二、随机变量及及其概率分布

考试内容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概率 )分布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和边缘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 和边缘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常见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考试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F(x)=P{X≤x}的概念及 性质;会计算用随机变量表示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 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3.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 关系;掌握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4.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其 两种基本形式: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和边缘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和边缘密度;会利用 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5.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

6.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 义。

7.掌握根据自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较简单函数的概率分布的基本方法。

三、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考试内容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 期望二随机变量的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期望、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并会运用数字特征 的基本性质计算具体分布的数字特征,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2.会根据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g(X)的数学期望Eg(X)。

3.了解二随机变量的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四、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考试内容

切比谢夫(Chebyshev)不等式切比谢夫(Chebyshev)大数定律贝努利 (Bernoulli)大数定律德莫弗一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中心极限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切比谢夫(Chebyshev)不等式、切比谢夫(Chebyshev)大数定律、贝 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

2.了解德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并会用其结论和应用条件近似计算有 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微积分约98分

线性代数约26分

概率论约26分

二.题型比例

填空与选择题约64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86分

[参考教材]

1.大学数学,谢季坚、李启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线性代数及其应用,邓泽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概率论及试验统计,余家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化学(610)大纲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

考试内容:

1.分散体系的类型,胶体分散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质。

2.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基础内容,热化学及计算,化学反应的 △rHmθ、△rSmθ和△rGmθ的计算,G:bbs-Helmhottg公式及其应用。

3.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核外电子排 布的基本原理。,元素周期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离子键和共价 键的特征,杂化轨道理论的简单运用。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特征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意义及表达式,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浓度、压力 、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误差的分类、来源和减免方法,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计量 点,指示剂,滴定溶点,滴定误差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浓度表示法计算。

7.酸、碱质子理论,弱酸(碱)的电离平衡及计算,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 影响,缓冲溶液。

8.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及其溶解度,溶度积规则,有关沉淀生成和溶解的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酸碱平衡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9.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命名,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及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 对配位平衡的影响。螯合物的结构特点。

10.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及影响因素,Nernst公式 及计算。电池电动势Eθ与反应的△rGmθ及Kθ的关系,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

考试要求:

1.掌握胶体溶液特点和主要性质,掌握胶团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影响胶体溶 液稳定性的因素。

2.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热效应的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 △rHmθ、△rSmθ和△rGmθ的计算;掌握G:bbs-Helmhottg公式及其应用。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了解元素周期系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 规律;掌握离子键核共价键的特征;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简单运用;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的 特征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

3.掌握标准平衡常数Kθ得以以及表达式;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求 平衡溶度、分压、求平衡常数、求转化率等);掌握浓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 影响:掌握Kθ及△rGmθ的关系。

4.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弱酸碱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及相关计 算;掌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5.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及相互换算;掌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生成 ,溶解的计算;掌握同离子效应和酸碱平衡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6.掌握有关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配合物的命名;掌握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 及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了解螯合及其结构特点。

7.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电极电势及影响因素, Nernst合成及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与反应的△rGmθ及Kθ的关系;掌握元素电势 图及应用。

第二部分:有机化学

一、绪论:

1.考试内容: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2.考试要求: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及酸碱的电子理论。

二、饱和脂肪烃:

1.考试内容:

烷烃的系统命法、结构、构象、物理及化学性质。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顺、 反异构,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熟悉烷烃、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了解烷烃、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③掌握烷烃、环烷烃的构象。

④熟悉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不饱和烃:

1.考试内容:

烯烃、炔烃的系统命名法、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萜类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考试要求:

①掌握烯烃、炔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熟悉烯烃、炔烃的结构。

③重点掌握烯烃、炔烃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④熟悉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⑤熟悉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反应、双烯合成。

⑥了解萜类化合物的一般概念。

四、芳香烃:

1.考试内容:

单环芳香烃的系统命名法、苯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 理、苯环亲电取代定位规律。稠环芳烃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非苯香芳烃的4n+2规则。

2.考试要求:

①熟悉单环芳烃、稠环芳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掌握单环芳烃、稠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④熟悉苯的结构。

⑤了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⑥掌握非芳香烃4n+2规则的应用。

五、旋光异构:

1.考试内容:

物质的手性、旋光性、比旋光度、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构型的表示 法和标记法、环状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有机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2.考试要求:

①掌握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②熟悉手性、旋光性、比旋光度、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的概念。

③掌握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表示法和R/S标记法。

④了解环状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瓦尔登转化。

六、卤代烃:

1.考试内容:

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卤代芳烃的系统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考试内容:

①熟悉卤代烷、烯、芳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了解卤代烷、烯、芳烃的物理性质。

③掌握卤代烃的SN1、SN2反应,E1、E2反应,与金属反应等。

④熟悉SN1、SN2反应历程。

⑤掌握卤代烯烃、卤代芳烃分子中的卤原子活泼性。

七、醇、酚、醚

1.考试内容:

醇、酚、醚的系统命名法、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硫醇、硫酚、硫醚的 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熟悉醇、酚、醚的系统命名法。

②熟悉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分子间、分子内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③掌握醇的酸碱性、取代反应、脱水反应。

④掌握酚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取代等性质和反应)。

⑤掌握醚的化学性质(与高温强酸反应)。

⑥了解硫醇、硫酚、硫醚一般化学性质。

八、醛、酮、醌

1.考试内容:

醛、酮、醌的系统命名法、羰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熟悉醛、酮、醌的系统命名法。

②掌握醛、酮、醌的亲核加成反应。

③掌握醛、酮的加成消除反应。

④掌握醛、酮的α-H的反应。

⑤掌握醛的氧化反应、歧化反应。

⑥了解醌的化学性质。

九、羧酸和取代酸

1.考试内容:

羧酸和取代酸的系统命名法、羧基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羧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

2.考试要求:

①熟悉该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②掌握下列羧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衍生物的生成、脱酸、α-卤代、还原。

③掌握下列取代酸的化学性质:

羟基酸的酸性、氧化性、脱水反应、酚酸脱羧反应。

羰基酸的脱羧、还原、互变异构现象。

十、含氮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1.考试内容:

胺、酰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结构与物理性质、结构与 化学性质。含磷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考试要求:

①熟悉该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②掌握下列胺的化学性质:

碱性、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与HNO2反应。

③掌握下列酰胺的化学性质:

酸碱性、水解反应、霍夫曼反应。

④熟悉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生成及化学性质。

⑤了解含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十一、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考试内容: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法,五元杂环、六元杂环的结构、化学性质,生物碱的一般 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熟悉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法。

②掌握下列含氮五元、六元杂环的化学性质:

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磺化、硝化、加氢、氧化)。

③熟悉生物碱的一般化学性质。

十二、碳水化合物

1.考试内容:

重点是单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二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多糖的结构与化学性 质的关系。

2.考试要求:

①掌握单糖、二糖的结构(氧环式、哈沃斯式)。

②熟悉单糖、二糖的还原性和非还原性。

③掌握下列类糖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单糖的显色反应、异构化、氧化、还原、成脎等反应。二糖的糖苷性质 (α,β糖苷)。多糖的糖苷键的连接方式及化学性质(淀粉、纤维素)。

十三、氨基酸和蛋白质

1.考试内容:

氨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两性及等电点、蛋白质的构象及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重点掌握氨基酸的下列化学性质:

两性及等电点、与HNO2、HCHO、2,4-硝基氟苯、氧化脱氨、茚三酮、脱羧、成 肽等反应。

②掌握蛋白质的下列结构和性质:

一级结构、构象、两性和胶体性质、盐析、变性、水解、显色等反应。

十四、脂类

1.考试内容:

油脂和类脂的组成和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考试要求:

①熟悉油脂、磷脂、蜡及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②重点掌握油脂的下列化学性质

(水解、酸败加成、干化)。

③了解磷脂、蜡及甾体化合物的一般化学性质。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主编,科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2.《有机化学》陈长水主编,科学出版社;

3.《有机化学》(第3版)汪小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时间与总分

闭卷笔试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考试要求

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并能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林业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理论知识方面

1、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掌握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

2、种群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种群基本特征和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掌握种间、种内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种群生活史和种群调节理论,了解种群动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应用。

3、群落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群落结构、动态与分类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规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了解群落结构与动态规律的应用。

4、生态系统基础: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能流、物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调控机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

5、全球生态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方式及防止对策、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规划技术。

(二)实践技能方面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调查与观察实验,掌握一般的调查观察方法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机制的分析方法,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方法。

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主要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测定,掌握常用观测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一般实验的设计与对比观测技术,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农林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

三、考试内容

第1章绪论

1.1生态学及其研究范畴

1.1.1生态学的定义1.1.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1.3.生态学分支学科

1.2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生态学的发展阶段1.2.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2章森林与环境

2.1概念与类型

2.1.1环境的概念2.1.2环境的类型2.1.3生态因子的概念2.1.4生态因子的类型

2.2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2.2.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2.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2.3光因子

2.3.1光的性质与变化2.3.2光照强度与生物2.3.3光质与生物

2.3.4日照时间与生物

2.4温度因子

2.4.1温度的生态作用2.4.2低温与生物2.4.3高温与生物

2.5水分因子

2.5.1水分的生态作用2.5.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2.5.3水生生物对水的适应

2.5.4陆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

2.6大气因子

2.6.1大气的生态作用2.6.2大气污染与植物关系2.6.3风与植物

2.7土壤因子

2.7.1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2.7.2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2.8地形因子

2.8.1地形的概念2.8.2地形的生态意义2.8.3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2.9火因子

2.9.1林火发生条件及林火类型2.9.2林火对森林的影响2.9.3植物对火的适应

第3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种群动态

3.1.1种群密度及其统计3.1.2种群统计学3.1.3种群的增长模型

3.2种群的空间格局

3.2.1概念3.2.2类型3.2.3分布检验

3.3生态对策

3.3.1生态对策3.3.2r对策和K对策3.3.3R、C、S对策

第4章种内种间关系

4.1种内关系

4.1.1植物的密度效应4.1.2动植物的性别关系4.1.3动物的社会结构

4.1.4他感作用

4.2种间相互作用

4.2.1竞争4.2.2生态位理论4.2.3捕食与食草作用4.2.4寄生与共生

第5章生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5.1生物群落的概念

5.1.1生物群落的定义5.1.2群落的基本特征5.1.3群落的性质

5.2群落的种类组成

5.2.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5.2.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5.2.3种间关联

第6章群落的结构

6.1群落的结构要素

6.1.1生活型6.1.2层片

6.2群落的结构特征

6.2.1垂直结构6.2.2水平结构6.2.3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6.2.4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6.2.5岛屿效应6.2.6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7章群落动态

7.1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7.1.1群落动态类型7.1.2群落演替7.1.3群落演替的类型

7.2演替顶极学说

7.2.1演替顶极7.2.2演替顶极学说

第8章群落分类与排序

8.1群落的分类

8.1.1植物群落分类的一般原则8.1.2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8.1.3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8.1.4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8.1.5群落的数量分类

8.2群落的排序

8.2.1排序的目标与意义8.2.2间接梯度分析8.2.3直接梯度分析

第9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9.1生态系统及其结构

9.1.1生态系统的概念9.1.2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9.1.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9.1.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9.1.5食物链结构

9.2生态效率

9.2.1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9.2.2生态效率

9.3生态系统平衡

9.3.1反馈机制9.3.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9.3.3生态平衡

第10章生态系统能流

10.1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

10.1.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10.1.2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10.1.3生态系统的分解

10.2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

10.2.1生态系统能流模型10.2.2生态系统的能流规律10.2.3能流分析

第11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11.1.1物质循环11.1.2物质循环特点11.1.3物质循环速率

11.1.4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2.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11.2.2气体型循环11.2.3沉积型循环

11.3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11.3.1特点11.3.2生物放大

第12章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12.1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

12.1.1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12.1.2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12.1.3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12.1.4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12.1.5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12.2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12.2.1陆地生态系统12.2.2水域生态系统

第13章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

13.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

13.1.1概念13.1.2层次

13.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3.2.1直接价值13.2.2间接价值

13.3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13.3.1多样性13.3.2多样性13.3.3多样性

13.4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与保护

13.4.1消失的原因13.4.2生物多样性保护

13.5.自然保护区设计

13.5.1物种与面积关系13.5.2最小存活种群13.5.3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13.6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

13.6.1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现状与途径13.6.2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影响和控制

13.7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13.7.1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13.7.2保护意义13.7.3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第14章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循环

14.1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14.1.1温室效应14.1.2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14.2全球碳循环

14.2.1碳库14.2.2全球碳循环14.2.3土壤呼吸

14.3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14.3.1森林碳库及碳通量14.3.2森林碳库的分配特征14.3.3森林碳管理对策

14.4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4.4.1热带森林14.4.2温带森林14.4.3寒温带森林

804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基础》

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生态学基础农学、植保、生物学、园林、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其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

二、考试基本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掌握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5.掌握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等基本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注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际应用。

6.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三、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基本观点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及系统分析(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三)一般生态系统认识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二)光、温、水、土、气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机制(三)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规律

第四章种群生态

(一)生物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二)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三)种群的种内、种间关系

第五章群落生态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性质(二)生物群落的组成及数量特征

(三)群落结构(四)群落演替(五)生物多样性

第六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二)能量流动渠道(三)能量流动过程

(四)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第七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二)几种重要元素或物质的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环境问题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流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三)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三)生态系统的结构调控

第十章生态系统的调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稳态机制(二)生态平衡及其人工调控

第十一章生态学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二)污染生态学(三)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

(四)人类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

四、参考教材

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李博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