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经验分享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2014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经验分享

2014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时间: 2014-07-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早就想着要写些什么纪念下我的考研生活。我一直对自己说,考研是我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是奋斗的开端,是自制力、毅力、恒心、抗干扰能力等各种能力开发的开端。

择目标院校

当时在选择目标院校的事情上受到至少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之前的经历。就整个求学历程而言,除了关键时刻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好好学习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异的结果:平时一问起来自己好像很刻苦很努力学习的样子,实际上一到中考和高考这个关键的时刻就露出马脚了。谁让我就内因而言是属于后知后觉型的,就外因而言当时妈妈忙于工作并没有多余的时间管我,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初三读了两年才考上二中,高中考大学就考了个三本。上了大学后,才开始的两年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没有什么进展可言。

大一时各种社团各种混乱,大二时高三的后遗症以至于到了大二仍然坐不住,虽然有一部分时间我是在自习室坐着的,但是心思半天都静不下来,这只能说并没有从小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大三时开始反省,为什么同样是同学,别人顺利的考上了南中,再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大学,再再顺利的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自己上学上了十几年最终却要以这样一个三流大学作为校园生活的终结?经过这些初步的反思,自己开始有意识的好好学习,有意识的接近比自己牛的人,也基本上能坐得住了,虽然还是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但是跟之前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到了这个阶段算是一个好的转机了,但是因为学习经验不足,最开始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耗时间"的战役,对考试题型和学习经验的把握上能力不足。第二学年学习很认真却只得了班级三等奖学金,第三学年尽管更认真但是三等奖学金都没有拿到。这些一点算不上成就的过往经历对我择校时的信心有一定影响;

第二,一个当时很好的朋友A。我们大二上学期健美操课上认识,她的位置在我前面并且之前学过,我是个菜鸟,学习得慢,是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那种。她就很耐心的教我;我们聊得投机,大二下学期又一块学习太极,晚上一起围着坤舆湖跑步;我们一起上计算机二级的课程一起参加考试;去年暑假我们又住在一起上考研课,一起上自习,一起逛街买衣服,她向我倾诉她复杂的家庭状况和纠结的宿舍关系,我们甚至有一模一样的衣服。她性格有点大大咧咧,小事一般不往心里去;她很大方,由于大学期间家里稍显拮据的经济状况,有时吃饭她就会多付几块钱;她踏实肯干,期末考试前可以把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在我看来又厚又枯燥的书来来回回背上四遍,最后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可以像放电影一样来来回回完整地过一遍;她热情,每次见面,我们之间还隔着好几米时她就大声喊我的名字,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情侣;她自制力很强,那会上计算机二级课的很多时候是大中午,无论风吹日晒她会很准时地到达约定的地点,哪怕迟到也为数不多,但绝对不会不来。在认识我之前的大一,她一个人上自习的时候也是如此,细数起来优点是如此之多。她不仅仅是我的好朋友,更是我性格塑造的引导师。她在择校时趋于保守,她更注重的是个考上研究生这个结果。我在一定程度上受她抉择的影响。

第三,在咨询上一届学长的维度单一。当时针对择校的问题上我们咨询了一个河北大学研究生学姐,她个人倾向于保守。我们仅仅咨询了她一个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会给思维开掘出更多的角度而仅仅是强化原本的保守而已。

才开始我有关注过南京的院校,当时觉得南京离家很近、气候好,又是六朝古都,自己从来没有去过,所以对南京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有关注过南航,因为听着超级霸气,又有第一任男友理想院校是北航的前科,但开学来一查才发现南航没有新闻系;有关注过南京大学,但是南京大学实在太好,全国典型名校,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勇气;有关注过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新闻极好,南师范毕业的学生几乎包揽了南京的媒体,它的新闻在全国前十,学校综合排名前三十几,新闻学院的院长是博士后方晓红,当时是看到南师范的指定书目全是关于理论和史的内容,而且光是新闻史就有好几本,之前学习新闻史就很让自己头痛,而自己并没有战胜新闻史的先例所以就放弃了南师范;有关注过南理工,南理工的综合排名和南师范相差不多,又是个男生遍地的地方,很是对我的胃口,但是最后一查发现网上关于南理工的信息特别少,每年它的招生名额又是出奇得少,我当时估计,招生数少信息又不是很透明的学校还是少关注为妙,我可不想辛辛苦苦一年最终的结果是仅仅的几个名额全部用来内部运作了;有关注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是超级名校,之所以听起来不如复旦名声显赫是因地处合肥。这条龙太大已经不属于安徽省。中国只有四所学校在国外有名气,有清华、北大、复旦和中科大。而且中科大是中国大学中学风最好的学校,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男生众多且大多优秀,很符合我的口味,可是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该校的新闻传播学只招专硕,而且要求两年工作经验的那种,这一条彻底断了我报中科大的念想;最后再退之选定了安徽大学,安徽大学是211,是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在安徽位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之后,虽然整体排名居于211尾部但新闻实力不俗,基本都在全过前十五左右,安大在合肥,离芜湖又很近,再加上有个大两届的学长在安大,有熟人好办事。

在择校的过程中,我既向地域妥协又向学校的偏向性妥协。这个主要还是源于自己本科院校的名气寥寥。之前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一直处于被动中的状态,彼时,自我奋斗意识萌发,想从一个穷光蛋一夜之间变成暴发户以证明自己也可以很优秀。这一切也源自于我的虚荣,我渴望自己的研究生院校的名字一说出来别人就知道是名校;我渴望就读的院校是理工科学校,会有各种类型的男生,以弥补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呆在男少女多环境下的缺憾。妥协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最初的复习过程中一听到别人报的是名校就按耐不住想换学校,直到下学期时间已经紧急时才渐渐忘了这件事情。在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我很不情愿地选择了现实。

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其实我有考虑过法学。之前一直想修个二学位,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修成。(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其实大学期间很多事情自己都有想过去尝试,但是好多都没有实行,实行了也有很多没有坚持下来,比如说法语、二学位,驾照等)二学位的目标专业之一就是法学。在学习新闻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新闻学是需要一个专业背景的专业,新闻学可以很博学也可以很空洞。我渴望以法学来填补学习新闻学过程中血肉的单薄。最终没有选择法学而是继续选择本专业也是源于自己的胆小和保守。

现在想想其实没有必要。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多问问上一届的学长,他们中有男有女,有本校的研究生也有外校的,有普通院校的也有名校的。我作的决定一定是在掌握其他人和自身实际的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来的,而不是凭借一己之念的冲动盲目作出,就好像四年前选择专业一样。

如果再考,我一定会选择一个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985的理工科学校,而且离芜湖不能太远,入选的名单有中科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我知道这个梦想很高远,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有那么一点不切实际。如果我还是几年前那个只知道空想而不知道实际奋斗的小妞来说可能是有点遥远,但是经历了这一次的考研经历和自己诸多性格方面的成长,有了一种为了理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后,这个愿望还是可能的。妥协的结果是放弃了初衷,也造成了在复习过程中因为心有不甘而浪费了时间,而这些时间本来是应该用在好好复习上的;也造成了即便我好不容进了复试才发现这用妥协得来的现实真的成不了心中那份最执着的理想;更造成了即使侥幸能够被录取也不愿意去一个自己并不十分中意的学校继续深造。所以,最初,我们何必让自己的理想受委屈?

去年夏天,曾经听到有人说过,要考就考一个好学校,我心里还信誓旦旦地驳斥说:"自己没考上名校,还来用名校的诱饵来祸害别人?"呵呵,别人说的何尝不是真心话,只是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

关于择校的一篇说了这么多,因为我们选择的学校就像一颗耀眼的光环,指引着我们度过每一个披星戴月的日子,帮助我们克服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挫折,最大程度地开发着我们各方面的潜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可以,请选择理想。

英语

考研之前,有种说法,就是英语四六级过没过和考研英语分数高不高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不敢确定这样的说法是否真有根据,里面也许有安慰英语不是很好的同学的因素。如果之前的英语底子好的确是可以增强后期考研英语学习的信心,至少就我本人而言是这样。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英语四六级没过考研英语就一定不行。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和对考研英语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在做英语四六级时,如果文章的大意看懂了,通常情况下做后面的题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考研的英语文章来自于美国的一些学术性相当浓厚的杂志和报纸,比如《经济学人》、《经济周刊》等,它要求的是对文章精细化的理解。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整篇文章读懂了,做题时却全错;有时只是读懂部分语句却有可能选项全部正确。所以无论对于英语底子很好或一般的同学,我们都有理由获得理想的分数。

说到背单词,大三下学期包括我自己在内,好多人都是拿着一本红宝书的单词在背。从第一页到第几十页,不断地背却不断地忘。我想说,拿着单词书背单词的方法对我来说真心地不顶用,至少在之前学习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过程中是没有特别的用处的,之所以考研时我还是使用这样的办法还是受从众心理的迫害吧,就好像当时报班一样。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根据现在的经验,我一定不会单独地把单词拿来背,但是有一个背单词的思路可能有用。是在安徽大学考研论坛上看到的,英语单词其实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零碎的片段,而是一个个有机整体。就好像创造汉字时,我们的老祖先使用了象形、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手法一样。因此,如果非要单独背单词的话可以在网上把新东方的词根背诵法打印下来,然后根据前缀和后缀的用法来背。

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做真题。针对考研这种应试化的、功利性的考试。我们需要的结果是直接、高效。考什么,看什么。绝不浪费一丁点时间作无用功。这里顺带提一下我当时买的一本考研阅读书目,文章来源和考研阅读相同,但是是模拟题。花了四十多块钱却一篇没做。什么是真题?真题是考研命题组十几位甚至是几十位成员花费几个月时间编出来的。什么是模拟题?模拟题是一位所谓的专家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就编出来的一本砖头般厚的书。最为关键的是,即便有稍微认真负责的编书者,他命题的方向也不可能和真题完全一致。如果初期做模拟题过多,因为人的思维有先入为主的特征,就可能受到模拟题题型的影响。对于后期做真题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真题的选择上,我觉得张剑的黄皮书就很好。黄皮书的口碑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这一年1997-2005依然是按照旧有的模式,旧的模式更加强调单词和长难句。2006-2013年是按照新的模式。新模式更加强调文章整体的逻辑架构。编书的人可能是按照学习者由浅入深的模式进行的。但是对我来说,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编排模式还是有那么点不和谐。

英语中真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完形填空(10分)、阅读理解(40分)、新题型(2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做题时,我通常会把四篇阅读理解放在一起,完形填空和新题型放在一起,大作文小作文初期的时候并没有花费时间,而是后期两个自己的作文模板一次性搞定。

做英语真题的过程又至少分为四个阶段。一.做完一年真题,对答案。当然做题时使用铅笔的,因为用铅笔的话还可以擦掉,为之后的更多遍重复提供可能。做完题,我先把正确的答案按照题目顺序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在正确的答案后边写上自己的答案。第一遍注重基本的单词和长难句的理解。当时我都是用一个笔记本记下来的,记下的单词和长难句也是自己所不清楚的。单词也更加强调放在例句中去理解和记忆。当然,那时的我第一遍的笔记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我抄下了大量的单词,零散而琐碎。后期自己再次回顾时都不太情愿看。

第二遍依旧是做题,单词,长难句的复习。第二遍和第一遍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遍做完后的答案被我分成了四种情况:一种是第一遍做对了第二遍也做对了,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忽视;一种是第一遍做对了第二遍做错了,那就要看看第二遍为什么做错了,第二遍的思路和第一遍相比有什么不同;一种是第一遍做错了第二遍做对了,那就要看看第二遍为什么做对了;一种是第一遍做错了第二遍也做错了,这是重中之重,是特别需要强调的部分,那我就要好好看看分析错误的原因了。综上,可以看出,第二遍更注重解题思路。当然第一遍强调的重点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解题思路更加重要点。事实上,每一步都少不了单词和长难句的攻克,只要我们还没有把考研的核心词汇烂熟于心,只要我们没有把真题中每一个长难句弄懂,那么这两项将会伴随考研始终。

第三遍,做题,单词,长难句,分析错因。这一遍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思路。比如说,考研阅读中开头会先叙述一个事例,但是它最终的目的并不仅仅想说这个事例。比如说,阅读中开篇会引用一个观点,事实上文章的真正目的极有可能是反驳文章开头的目的。因此,在做考研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知出现的每一种文章的逻辑结构,并且根据逻辑结构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种结构出现的次数。这样的工作完成后,当我们再遇到一篇阅读时可能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仅仅看了文章开头两段,就可以预料文章后文的发展。或者看到文章后面的选项就可能而不用阅读文章本身就能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

第四遍,在认真而踏实的做完前面的三个步骤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背诵了。背诵在有的人看来可有可无,但是我想说,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们是完全可以把真题的阅读滚瓜烂熟地背下来的。很遗憾,当时迫于时间,我考研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成这个阶段。当时有看到一个经验帖,帖子的作者的考研英语考了92分,他是考研英语辅导班的老师,他有提到这这个方法。他说除了熟练背诵,没有哪一个方法可以兼顾到单词、长难句、文章、思路各个方面。在我看来,熟背更有一种培养语感的能力。语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考研英语的时间是很紧张的,甚至最后留下的完形填空没有时间做都是常有的事,这时语感就派上用场了。就一直读,读句子或者把选项的内容带进去读,这样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比细细地揣摩出来的结果的准确率还高。

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英语复习过程,如果执行下去,英语想不七十分以上都难。当然,第四遍的背诵也可以换成多次地重复做题。最后达成的境界是:没有一个单词不认识,没有一个长难句不理解,没有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没有理清,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刻在心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踏实和细致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次数。

再说下大作文和小作文,其实这一部分平时没有多抽出一丁点的时间去复习。只是在临近考研时用了金翅掠影的模板。金翅掠影是个民间考研英语学习大师,在百度中和贴吧中可以找到他,他写了很多关于考研英语学习的经验帖子,很独到,质量相当高。关于模板,我还是想强调下考研先辈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模板,不要仅仅盯着考研辅导书上千篇一律的模板,更不要拿起几篇具体的文章就狂背。因为那些模板被无数人用了无数遍,还有什么新意,考研改卷老师凭什么给你很高的分数。我们在浏览各路名家的精华后,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精雕细琢后,自己可以用来应付各种情况的模板横空出世。阅卷老师不给你高分都不好意思。这次考研本人英语学硕68,不是特别高,但也没给自己拉分,不够高的主要原因还是本人当时预计的一些计划没有完成,回想起来惭愧万分。

最后谈谈新题型,新题型是我花费时间最少的,其实就是那么几个题型。考研班或者网上都有。新题型更注重技巧,它从一篇文章中抽出若干句子,然后把这些句子打乱,有些人看着冗长的句子,特别还有好多不认识的单词就有一种想要撞墙的赶脚。其实,只要抓住文章中一些连接词,问题就迎刃而解。比如说在一篇文章中出现Ontheonehand,在选项中就可能出现Ontheotherhand之类的连接词,熟练掌握连接词很重要。除了连接词,有时还会涉及到数字和时间顺序什么的,都要掌握清楚。

政治

在中国,政治更多的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政治的真正内涵。我们的应试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课本开始就宣扬这种色彩。在考研政治的过程中,这门课也许是看起来最没有什么用处的了。

但是这个并不妨碍我们以认真以及灰常有趣的方式学完它。考研政治分为五大块:哲学、马克思原理、思修、毛概、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在最初的复习政治的过程中,我看到考研自习室一哥们竟然拿着大学期间这五本书拿来看,当时我心里想,这哥们是要把人给萌翻嘛,不过拿着大学期间五本政治书来作为考研政治的参考书复习的确是费力不讨好。第一.考研政治的参考书是有侧重点的,而那五本书更像是一种政治语句的罗列。第二.考研政治的参考书会指出内部排列的逻辑结构,我们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五本书却没有。

关于背诵政治的过程,其实读高中的时候我发现政治是世界上最无聊最虚伪的科目,但是考研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政治还是蛮有意思的。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过程中,我常常以嘲笑的态度对待其中的知识点。以我们考研班一个老师为例,今年考研政治加入了"加强党的纯洁性教育",他当时说到:"纯洁性,难道还处男呢"。不过这个段子比较黄啦。换成我自己肯定会笑话政治知识点的搞笑啦、虚伪啦什么的。因此,在重复政治的过程中我还是相当快乐的。一边背一边找乐子,爽歪歪。

关于政治的复习时间,一般来说,哪怕最早也不要超过暑假。因为政治的确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科目,大三下学期的时间我们更应该让位给英语和专业课。

关于政治的参考书,我想说没有必要买大纲,的确,我们考试的每一个知识点大纲中都会有涉及到,但是大纲就是所有知识点没有重点的铺陈罗列。况且,大纲一本那么厚,经济上也不划算的。有人会问,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不买新的大纲怎么知道其中的变化?我想说,当每年新的大纲出来,考研辅导班、网站上都会最新的知识点比较等,所以这一点根本不用担心。我当时用的是肖秀荣的产品,肖秀荣确实是考研政治界权威人物。我推荐他全套产品,当然他的全套产品很多,至少十来本,我们只需要挑选其中的三四本进行反复看就好了。切忌,考研拼的不是数量,是质量,而质量是相当程度上建立在相当遍的重复上的!在这里我特别要申明一点,肖秀荣最后出的四套题一定要仔细看,大题一定要有条理的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在最后考研政治过程中,我发现之前看了很多遍仍然忘了很多,我就赌上了那四套试卷,因为13年的时候就有完全押中过,14年当然也不例外,看到题就有思如泉涌的感觉那是灰常爽滴!

在学习第一遍之前也就是暑假的时候我并没有正式开始,而是一直在翻看肖秀荣那本有真题的书。政治题型主要分为两种:选择题和大题,选择题中有单向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这里介绍一些诀窍,像单向选择题中有的题是属于题目相关型,有的属于题目无关型。题目相关型就是说解题前是一定要看题目内容的,题目无关型就是不用看前面冗长的题目介绍就可以做出来。遇到题目无关型我们就跳过直接跳过前面的题目材料直接做题就可以了。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那么怎么才能节省时间呢?做题前先看看题目,比如像"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这种题不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做的话,我们就不用看后面的题了。多项选择题的答案以三个或四个为主,因此当我们仔细阅读真题时,遇到像有三个或者四个点的知识点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这极有可能成为出题的重点。浏览真题的目的就是了解出题的模式,为以后的仔细阅读教材作好铺垫。

在学习第一遍时,我用的是他的《知识点精练精讲》。这本书好处在于:一.他的书有两种颜色,黑色和蓝色,蓝色标明重点。在一些标题中,他会分别标明"选择题考点"、"分析题考点""重点"等字样,遇到这样的字样我就会仔细地看,遇到是普通黑色标注的字样我就会大概浏览一下。在看这本书时,遇到像"关键"、"重点"、"核心"这样的字样我都会用三角形作下标记,这种极有可能是出题的重点。

关于政治大题的解答,当时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当时复习时间的确有限,另一方面政治拉分的关键在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大题在后期会有辅导机构出相关的解题思路,另外肖秀荣的那本关于真题的解析中也有很多关于大题的解题方法。因此,如果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政治大题的解答上还是很有必要的。政治大题一共五道,从哲学、马原、毛概、近代史和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各一题。哲学大题有一个特点,哲学大题中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原理,原理答对了,剩下的阐述就是拿例子中的事例来阐述原理就行了。毛概题大家或多或少都能答一些,但是能够答全的不多。

正式的政治复习我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学开始的,就是看肖秀荣的《知识点精练精讲》。每半个下午两节内容,第一遍就是有区别的看(蓝色字体的仔细看,黑色字体的瞟一眼,再用笔作上各种自己发明的记号),看完第一遍第二遍只背重点,第三遍就是做课后的习题加上1000题中对应的题目。

政治的复习中我还走过一次弯路,就是风中劲草的三本,一本是把历年考题中的内容用各种颜色的字体标注在一起,我开始仔细看了,但是后来发现很零散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后来放弃了;另外一本是习题,非常详细的那种,其实我也不赞成做这本,因为上面太多的习题过于陈旧;最后一本是是关于这本习题的解答。当时想到做风中劲草是因为安大考研论坛上一个学姐推荐的,事实证明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在学习某一本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及时放弃是止损的明智选择。

关于政治的真题,我觉的有时间的话还是有必要做一下的,民间有种说法就是考研政治的真题远远不如考研英语重要。但是遵循那个理念还是没有错的,就是:考什么,看什么。这条道理永远不会错。

考研最后一周,我使用了肖秀荣的小册子。那本小册子说不上特别好,但是他梳理地比较精练,还是值得反复看的。

政治的最最后,我再强调一遍,一定要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哪怕你之前复习地再烂,用押题的方式堵上一把也比坐着干等强,更何况,人家可是真正的考卷原题啊!

关于政治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课的学习。系统的概念就是五本书在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根据这个框架慢慢地区填充。搭建框架的过程是把书读薄的过程,也是创建一种自己见解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框架,就算背的再多也是一种零散式、片段式的记忆。有了系统的结构也就有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复习方法。

本人今年考研政治73,不拉分也没有格外出众,最主要还是勤奋地不够。

专业课一

专业课是我无力吐槽的部分,因为本人今年的专业课考得实在差劲。安徽大学独特的算分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课极差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安徽大学新闻传播的学硕在单科和总分达到线后只算专业课的分数。在复习时我就知道专业课的重要性,也花了相当的时间进行复习,最终没有考好,专业一的原因是不够踏实,专业二是方法方法不对。

安徽大学专业课分为史论和业务,这里先说史论。安徽大学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指定书目了,现在一直沿用的还是之前的书目。史论的指定书目有三本: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石庆生的《传播学原理》和蒋含平的《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在我考研之前看帖子时,上一届考上的学长会说石庆生的《传播学原理》比较难懂,最好先把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看完后再看,重点看二者重叠的部分还有石庆生独有的部分。石庆生的那本书会强调一个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有点传播学历史的感觉,郭庆光的书则更多的强调理论。这里我重新整理下我的看法。

的确,石庆生的那本书相对更加难懂,重点是文字过于学术化。根据我这一年的复习经验,其实仅仅看二者重叠的部分和石庆生独有的部分是不够的。今年当时考前我就预测应该会考"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发展历程,但是最终没有,而是考了批判学派下属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当时我就傻了,这本书明明是郭庆光书上有明确介绍而石庆生的书上只有简单的一笔带过。而且安大新闻专业课是五大题,一题三十分,一题不会就三十分没有了,输不起啊。所以在这里,我想对所有想要报考的安大的童鞋们一个提醒,如果不是很能适应安大近几年变换莫测的风格的,慎报安大。这几年一直在搞改革,风格一直不是很确定。在报考安大前,我没有选择题型相对保守的学校,因为我自认为自己跳跃性思维完全可以应付安大多变的风格,事实证明:我错了!如果一定要报安大,在复习传播学时最好是踏踏实实地把这两本书都要啃了。安大的题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题型非常活,一般情况下像比较死的理论十不会考的,这一点还是蛮真实的。《新闻学概论》中新闻的定义,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区别一般不会考,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安大的不会考,但是其他学校的不一定。

说下专业课的笔记。有的人会买上一届的笔记,然后按照别人的笔记背。其实最好的情况是自己做一遍,做的过程中就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还是那句话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加深印象的过程。理想的笔记有三份,第一份是最详细版本的,详细到几乎不让任何一个知识点成为漏网之鱼,而且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时事的内容。第二份笔记可以稍微精简些,第二遍可以删除其中比较死的知识点;第三份笔记是特别简洁的那种,简洁到可以只有一张纸,只有每一章节大致的框架。我们背的时候还是按照第一遍的来。后两遍的笔记用来背书时用。

说下新闻史那本书,本科阶段我们也考过新闻史,是方汉奇老先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这本书比较晦涩,反正当时我是被虐了很多遍还没有完全背下来,所以在准备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一定心理阴影的。事实证明,当我踏踏实实地按照中国历史时间先后顺序昨完笔记后,其实新闻史是这三本书中最简单的,因为史是固定的,背下来就行。当时在看经验帖时,有位学长说,新闻史一般会考周年纪念日或者与时事结合地比较密切的。当时我就按照我对这两条的标准进行选择,每个人对这两条的标准理解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选择结果。今年安大考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发展历程以及比较二者的发展特色。当时我就懵了。如果按照上面两条算的话,其实这一题可以归为与时事结合地比较密切的。但是当时按照我的理解并没有纳入自己的背诵体系。所以不管上一届成功的学长怎么说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借鉴,针对安大这种风格,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两题就要了我专业课一的命,想起来都是血淋淋的往事,不堪回首啊!

复习专业课之前,我为了之后的时间不会被不会考的知识点浪费,很早就开始看真题。当然,只看真题的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在参考书的目录上作上标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直接、高效。但也会先入为主,以至于后期我一直反复背自己认为会考的知识点,对那些可能会考但是没有考过的知识点投入时间过少。现在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看真题,先踏踏实实地全面的作好第一遍的笔记,然后把那些绝对不会考的内容删去。绝对不会考的内容一般很少。比如新闻史中有一章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这一章就目前而言属于绝不会考的。党不会自己揭自己的伤疤,也许等哪一天社会足够开放了,这种题就可能会考,但绝不是现在。有些题目安大是重复考的,比如说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那是个大题。在考专业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很早就睡了,早上三四点起来蹲在床上开始看那些反复考的知识点。那天除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的"反客里空"运动看到了,剩下的都是在浪费时间。

关于专业课书上的复习就到这里。最重要就是踏实、系统。除了课本上,还有时事。新闻是一门和这个世界紧密相伴的专业,新闻时事少不了新闻人的参与。这里推荐几本书: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陈力丹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辞典》,这四本书和后期孙祥飞的《新闻传播学考研核心热点专题80讲》结合起来较好。

平时也要多关注时事,这一点在安大新传专业课中取胜也至关重要。学习新闻理论是要运用的,是来解释新闻现象的。

专业课二

安大的专业课二的参考书是采写编评论。以前的题型还考过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这种。现在基本定型。主要有以前几种题型:拟写采访提纲、根据材料写消息、写评论、评价一篇稿子(好在哪里或者有哪些问题)、关于时事的大题等。今年把批评稿件的内容去了。据我推测,应该是怕惹是非。专业课批评稿件的材料通常来源于合肥的一些报纸,总是挑人家稿件的缺点总是一件不受人待见的事吧,此条仅供娱乐。

今年有一题是比较新闻标题和评论标题,除了这一题比较传统,其他的相对灵活。其中写消息的材料是北京市高考的材料。

业务课二考完我还是相当自得的,以为非130分莫属,最后只有113。我想了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答题的卷面整洁度不够。我记得当时写消息已经到一半我才意识到之前少答了一题,是拟写采访提纲。这时采访提纲只能在左下半边占一张答题纸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拥挤着。采访提纲那一块答得太过紧凑,其它地方相对整洁,连我自己看了都觉得有点难堪。后来我安慰自己,好歹还是有地方答的;二.在答第一题时过于冗长可能造成的主次不分,第一题好像是新媒体环境下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方式;第三.自己的评论写得平平。复习时我有好好练过评论,但一直属于那种"自我欣赏"那种,从来没有拿给新闻学院精通新闻写作的老师看,现在想想相当惭愧。

业务课二书上的内容相对不那么重要,但是基本的框架还是要清楚的,对于一些经常考的知识点也要烂熟于心。业务课二更注重练习和保持对时事的关注。这里我说一下上一届的经验,消息其实是相对简单的,写消息更多的是缩写材料,把一篇材料中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新闻眼找出来,放在消息的开头作为导语,然后一段次重点,最后加上一段背景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啰嗦的。

采访提纲的话平时遇到一个新闻事件心里考虑下就行,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目的、采访准备(人物准备、事件准备和器材准备)、采访对象(3-5个)、采访问题(2-3个)、整理成稿。

采访目的:为了......,基本上按照材料上抄就可以;

人物准备:了解人物经历及与事件的关系、事先约定时间地点;

事件准备:事先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器材准备:录音笔、采访本、笔;

采访对象:找出事件中最最核心的三个人物,一般的流血冲突事件中肯定会涉及到医生、律师、相关专家等;

采访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普通人和专家的采访问题的深度肯定是不同的。

评论,其实还是要多读读评论家写的质量高的评论。多看看《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等。看完后把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单独记在一个笔记本上,进行归类,自己写时有时可以直接套。因为评论是厚积薄发的产物,我们不能指望在短短的时间里自己的评论水平有飞速地增长,因此借鉴模仿别人是条捷径。还有一点就是理清评论的写法,也就是一篇评论的行文思路是什么。针对这种考试,标题和开篇表明立场是个很好的方法。中间几段是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最后一段呼应开头。

复习

关于复习时间的问题,有的人会问是不是越早越好。其实相对于时间来说,效率更重要。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早点也不坏,至少后期不会有紧张感。起步早晚,其实因人而异。如果复习地较早的话,前期不好太用力过猛。如果大三下学期开学就开始的话,每天保证一定的复习量的前提下,不要绷得太紧,偶尔看看电影,运动啥的反而有益提高效率。

我的面试过程就这样在跌宕起伏中过去了。因为安大独特的算分体系,加上我初试总分只比安大线高两分,复试中没有把每一场表现得完美,所以最终与安大失之交臂,大概也就差了五六个人的样子。

这里说一下安大的算分体系:初试成绩在各个单科过线、总分过线后,复试只算专业课的成绩,算的时候把专业课成绩相加除以三,得到的分数占最后得分的一半。复试总分占最后得分的一半。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100分,时长两个小时。复试笔试分占复试得分的一半,面试占复试得分的一半。其中专业课面试占面试得分的百分之七十,英语面试占面试得分的百分之三十。

考完过后虽然知道整个过程有太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但还算基本完成了。当时心里有个想法,就是安大并不是我的理想。就算侥幸被录取,我也不一定会去。不是安大不好,只是在选择这个学习时已经妥协太多。我对这种女生太多的文科学校已经厌倦。等待的过程我没有再作关于调剂或者其他的努力。这个录取通知书对我来说除了证明可以考上安大别无意义。我能进复试,说明能力并不差。根据家中现有的条件,若我继续读书也要半工半读,安大新校区离市区太远,要是工作条件不是很便利。我也过了能够安心用父母的钱的年龄。虽然工作会很累,但是新的一页已经开启。

我想说,考不考得上研并不能代表什么,考上研的不能因此妄自尊大,没考上的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复试成功被刷,可以安心工作了。因为地域等各种原因也没有做调剂的努力。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没有丝毫的遗憾,我所收获的远远大于被录取结果本身,甚至此时,这个结果对我来说是最不重要的。这两天在家刚刚完成两万五字的考研全程回顾,自己也没想到能写这么多。我非常感谢这一年的考研经历,感谢在整个考研历程中出现的所有的人和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坚强、独立和乐观。更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更坚定、自信、从容地走好将来的路。如果人生有第二个生日,那么准备考研的那一刻起就是我新生的时刻,更是我奋斗的起点。这一年,家乡这边的朋友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这里说声抱歉。我没有刻意隐瞒,只是想看看自己究竟可以多有耐力。我想向所有认真奋战在考研历程中的同行者说一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