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路历程】二本上清华,涌泉之恩,滴水相报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考研心路历程】二本上清华,涌泉之恩,滴水相报

【考研心路历程】二本上清华,涌泉之恩,滴水相报

考研时间: 2012-05-0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寒暑刻苦一年,终获些许结局,留下只言片语,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

回想起考研过程中寻找经验帖的艰辛(尤其是像我这种经历的很少),当时曾暗下决心:要是成功了,一定要给后来者留下些许可以借鉴之处。然而面试结果出来之后忙于毕业设计,耽搁至今。

我来自杭州一所非常美丽的学校,这里有远离尘嚣的感觉。然而对于一度沉浸在高考落榜中的我,在今年3月份前往北京前貌似都没有察觉她的闲适之美。最近做毕设穿梭于校园中,忽然发现近一年以来起早贪黑走过的路,风景如此之好,那个湖也那么可爱。我们学校虽属二本,但历年招生分数都超重点线。

考研的起步阶段

何时决定考研似乎不用再说明,开始思考准备问题是在大三第一学期(2010年)临近期末的时候。那时候开始了解考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考什么,怎么考之类的问题,然后和同班的兄弟一起去听听考研辅导机构开的免费课,开始对考研有一个大体的把握了解。后来在寒假回家之前,和兄弟们(5个人)去学校外面住了一套房子,为了避免在寝室受打扰和打扰室友。

寒假回来已经2月底、3月初了,兄弟们去学校考研教室占了位置,我觉得没必要那么急没有一起去。后来他们回来说几乎没位子了,他们占到最前排“面壁”的位置(桌子靠到教室前面墙壁,然而这很有好处,因为抬头就是墙壁,不会受别人打扰)。后来我去看,真的没有位子。然而在他们几个的旁边发现一张桌子上放着书,但没有贴占座的条条,仔细一看,有一本是清华的《机械原理》,貌似这个诱发了我萌生考清华的念头。后来联系了书上留名的那位仁兄,他是上一届已经考上的前辈,这样我就幸运的得到了一个“面壁”的位子。

后来,浙江大学开始面试,我们几个带着憧憬前去取经,发现那些大神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看着都很平凡很低调,然而个个分数高的惊人,390以下几乎无人。取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数学复习全书看2遍”,当时无知,心里暗下决心要看3遍,后来发现太不现实了,600来页的书。之后3月底、4月初的样子,学院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师兄师弟考研座谈会,让我们取取经,又取到一句印象很深的话:一个师兄392分,浙大英语差一分,这分数都能上清华了(浙大英语线历年都是全国最高的)。也许这又是诱使我选择清华的原因。

这是考研的起步阶段,院校目标虽然没定,但心里貌似已经给自己出了选择题。浙大与清华之间选择。这段时间自己比较轻松,听听免费课,上网看看经验帖,论坛看看战友们战况,发现论坛会给自己无形中的压力和鼓励。

考研复习阶段

2月底到6月,只看英语和数学。期间穿插上面提及的事情以及上课,当时课也不少,尤其实验课很多。虽然翘课看过书、课上不听看考研的书,但是效果不好,所以这个大家自己把握、自己摸索。

英语复习

由于对自己英语比较自信,一开始我买了新东方的进阶版(书不好,其实英语资料除了真题,没有好的资料,所以5月份就买了英语真题——张剑黄皮书试卷版),然后就是一周三到四篇地做。每篇文章先是做一遍,然后对答案、看题目解析,看解析过程中就会涉及到要看上下文,这样就又会遇到生词要查,所以就查生词,过程貌似很凌乱。总之就是把文章生词和题目都搞懂,然后就对全文进行翻译,用笔写的翻译,这个和用眼睛看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意会到了,但不一定写得出来,写出来了说明对这句话看了又看,并对其结构进行思考,不可能完全思考正确,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句,一篇篇都思考过,慢慢的在脑子中就有语句,语篇结构的感觉了,对,是感觉!不要在意时间,这么搞,不花4、5个小时不可能搞完。有个细节我觉得比较重要:当有不懂的生词,查单词时我是先查单词书,没有再查牛津辞典。这样做的好处是,当背单词书的时候看到那个查过的单词,回想起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过,然后还可能记得文意,这样就把它放到文中去理解记忆了,这样对背单词可能比较有好处。

之前吹牛自己英语好,其实做考研的英语,我也焉了,真的是很难,最多对2个,基本是全错或者对一个,所以不必怀疑是自己基础不好,每个人都觉得一样难的。我的数学一直不太好,从此我原本心中的大山,加上英语,又多了一座。

数学复习

数学一直以来不好(考研后期才发现,以前数学不好是自己太懒了,练得太少),所以从打算考研起,我就告诫自己,一定要用尽办法克服数学这个困难。看过一些经验帖子,加上自己的决心,我就踏踏实实地从课本开始看,高数本来就没认真学多少,所以就当是新学一门课,慢慢看。平时上课和其他杂事比较多,看得进度很慢,只有周末两天进度可以提起来很多,事实上周末两天很重要很重要,不能浪费。数学每一章看完并且看懂知识点、例题,然后就做课后习题,对答案。高数上册重点是微分、积分,我把课本后面的习题全做了,书上的那些公式也就差不多记住了。上册看到级数章节,我就没有继续看了,其中微分方程章节也没看,接着看下册的多重积分部分,因为很怕级数和微分方程,而且和其他章节没什么联系,就先放着。还有就是我们5个人里面有一哥们数学很不错,我上册看完,他下册都差不多了,之后他就开始看《复习全书》了。就这样,看完微积分、泰勒、多重积分等,为了赶上那哥们,我就开始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了,这个时候是4月底了。期间,为了听辅导班的线代基础课,还停过几天去看线代了。

总复习进度

2月底—4月底5月初,英语看新东方进阶版阅读,精读和翻译每一篇,不求量,只求质,事情多的时候少一两篇都无所谓。数学看同济版高数课本,看例题,做课后习题,打好基础。

5月初—6月底,英语看真题,用的张剑的试卷版黄皮书,从后(2001年)往前看,只看阅读部分,真题宝贵,更是每篇都看懂搞透。真题看得很慢,6月底貌似只看到04年,没关系,后面还有很长时间,不能全看了。数学开始看李永乐《复习全书》,刚开始的时候,都有放弃的冲动,和书本简直两个级别的,然而理智还是克服了冲动,用一个字形容——“啃”,像老鼠啃木头一样,一点点啃。当初计划好每天任务量20页,虽然时常完不成任务,但是看过的例题我都搞懂了(除了有些用到后面章节的知识,我没看过课本上内容的个别题目)。但是习题很难,不会的不少,都是看答案才搞懂的,但毕竟思考过。

7月初—8月20号左右,还是只看数学和英语,暑假是高强度阶段,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耽误。6月底期末考试结束,回了一趟家,5天后就回来了,正式进入强化阶段。7月的前10天左右把李永乐《复习全书》剩下部分看完,因为是第一遍,所有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有2个多月,而且线代和概率就没有回头重新看课本,而是直接啃全书上的内容,当然有些基础知识全书上一笔带过的,还是要翻课本的。英语照旧,还是一篇一篇的看真题上的阅读,不紧不慢的,把黄皮书上的解析,单词,句子结构分析等等都仔细研究,差不多一篇会花2个下午吧。当然,全文翻译还是没落下,自己感觉全文翻译过后,至少对考研英语的感觉提升很大,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7月中旬,基本就是我刚刚看完第一遍《复习全书》的时候,就根据辅导班安排去上了一个星期的政治强化班。我们5个真是够顽强的,每天早起坐车,整天听课,晚上坐车回来,非常累,加上天气炎热,那时候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会呼吸的行尸而已。说实话,任何科目不自己看过,去上课基本属于浪费时间,包括政治。因为一般政治是9、10月份开始的,所以这段时间没有人会看过政治,所以这个强化班很是浪费时间。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这段时间就当是玩掉好了。

强化班回来貌似休整了一天,应该是7月下旬,就又开始计划中的学习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开始第二遍,像第一遍一样,一页一页,一题一题重新看。因为第一遍看得比较仔细、认真,第二遍就比较轻松,轻松是指不用像第一遍那样,绞尽脑汁和翻尽课本那样去理解某个例题里面的某个步骤,而是很多例题可以自己先做一遍,然后看下它的过程,就能比较快的懂了。轻松并不是指看得很快,或者题目都可以做对,其实速度可能也就快了一点点,题目的正确率也就高了一点点。毕竟看到8月20号左右才看完第二遍,那就是说还是用了一个月,还是每天20页。第一遍由于上课、实验什么的耽误才把整个周期拉到2个多月。强调一下:题目是指例题和习题,都自己做一遍,再看解析。

8月初,英语看完2007年的阅读,从2001年开始,算起来也只有28篇,可见速度相当慢。之后我就没有继续往下看了,因为需要把后面的试卷留着以后模拟用,所以我又从2001年的开始看,这可以算英语阅读的第二遍吧。第二遍其他部分都和第一遍一样,而翻译环节换成了归纳每一段的大意,然后和黄皮书上的段落大意对比,思考孰优孰劣。归纳大意更要求对整个文章有宏观的把握,这样就会对文章上下看了又看,跟翻译同样一个道理,会使自己上下文来回看很多遍,看多了,自然就把句子结构、文章中心把握了,这样就达到训练的目的了。看到后来,对某句话里面某个隐含表达作者态度的词都印象很深刻。第二遍看一篇只需要一个下午,到了8月底,9月初的时候,英语第二遍差不多完成了。

8月20号到9月3号,记得数学已经网购了西安交大出的李永乐、王式安的《660题》,其实真正有800题,当时算好一天做40题(其实上面和这里以及下文会提到的一天都是指一天里面分给数学或者英语单独的时间,其实也就半天,后期更是只有3个小时左右)。时间很紧,这本书虽说是考察基础知识,但题目很活很好,很多根据真题改编,用来巩固基础很好,很巩固!所以基本上午半天40题完不成,晚上还得补。

为什么把这段时间单独拎出来呢?因为这段时间我已经开始把专业课加进日程安排里面,虽然给的时间不多,但由于是新来者,对其充满比较大的兴趣。看的书是当时找位子的时候那本《机械原理》,很凑巧,清华用的书就是这本。这个时候也在心中挣扎过到底真的要考清华吗?因为这影响到接下来的专业课书本的选择和专业课的复习。其实暑假晚上回去上网的时候会查专业课的书以及其难度如何,还有专业课是否有历年真题等等。最终心一横,就决定清华了,毕竟一直以来心里一直在念叨着它,有时候除了看书,出去吃饭或者其他的时候,心里就一直为自己的“野心”而心潮澎湃。之后很快就在网上买了专业课的另外一本书《机械设计》以及从深圳一位前辈那买了历年真题以及回忆版。

记得很清楚9月3号,又新一届新生到来,对于经过一个暑假渺无人烟的校园生活的我,看到这么多人还是有些激动的,所以就约了2位同志去了网吧,上“电脑课”去了,就当放松了。

9月4号到9月底,3号放松过,心里充满罪恶感,第二天立马去看书了。这个月日程中出现三门课——专业课、数学、英语。数学的《660题》比预期慢了几天看完,不过也是一题一题踏踏实实做完搞懂的,这种态度就源自我数学曾经由于练习太少,是薄弱项,所以就一点不敢投机取巧。我想要是这样都学不起来,那就是我这个人的智商问题了,那就没办法了。做完《660题》之后,由于传说中的400题还没出,这段空白我就用网上下的合工大2011年的5套预测题作为练习材料。

从全书到660,进行的都是小块知识点的复习,然而这5份试卷让我见识了数学综合试卷的难度,当时要拿90分都很困难。幸好网上都说合工大的这5套题很难,所以心里也就稍微放宽了些。英语开始第三遍(01-07年真题),这一遍就取消了翻译和归纳大意那个环节,时间上就省下不少,所以就把这段时间用于这几年真题里面的完型、新题型、翻译了,这也是为了接下来的模拟做准备。模拟是规定时间2小时10分钟做一份,大小作文不写,以15分计算,看自己总共能拿几分。

这个月里面抽了一个时间做了08年的,由于比较简单,做了69.5分,当时自信又来了,然而后来09、10的真题就又被打击得很彻底了。专业课也是一点点啃书本,由于本科期间学过,而且对机械也比较有兴趣有感觉,所以比起数学英语不是很头疼,但是清华的专业课难度众所周知,所要考察的知识很多,很多公式都要背,所以我也就踏踏实实地用配套习题来练习,这样记公式也比较牢固。对了,由于专业课分数比较多,而且所需时间也比较多,9月后期我就把时间调整为下午看专业课,晚上看英语,缩短了英语的时间。上午看数学一直没变。

10月1号—10月7号,有人9月份就着手开始看政治了,我比较淡定,而且计划好了在这个黄金周学校不是很嘈杂的情况下开始看政治。政治的《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已经入手,这一周我没干任何其他事情,一直在看红宝书,早上去了教室,拿着书去顶楼看到中午,然后回教室午睡,醒了继续上去。计划好7天把这本书从前往后全部看完,其间也注重理解,但是每天的任务量必须完成,所以计划就精确到每一页用几分钟看完,这样对政治就有了一个比较大体的把握。

10月8号—10月底,从这个时间开始,每天都有四门课,所以每天的时间非常紧凑。这段时间的情况是政治买了《命题人1000题》,数学《400题》到手,每天的时间安排是早上8点之前做政治的《1000题》(也是计算好每天做几页),8点之后看一下数学,8.30-11.20模拟数学的综合卷测试,即《400题》,它有10套题,一天做,一天对答案、看解析。数学每天只有这三个小时,其他没有任何时间。接下来下午看专业课,一直看到4.30吃晚饭,晚上看英语2.5小时,剩下的继续做政治选择题。这样一整天就是:政治—数学—专业课—英语—政治。

这里提一下政治的《1000题》这本选择题,这本书有些是真题里的题,有些出版者自己出的就没什么水平,几乎就是书上的知识点找一找,就能选上。然而做选择题不追求正确率,要的是看其解析提到的知识点和这个过程中翻书找知识点的过程,这样潜移默化中就对“红宝书”慢慢有了章节印象。政治我的体会就是,多看就行,“红宝书”是关键,让眼睛对其内容产生熟悉感,然后脑中就慢慢有了框架。

期间英语做了09年的真题,加上作文自己假设的15分,貌似只有54分,当时心都凉了半截。其实这种情况对心理状态冲击很大,这是一个例子,其实没有一天不在承受着冲击。然而我就狠心安慰自己,上不了就再来一年。之后就继续一篇一篇地把模拟的这份试卷上的阅读、完型、新题型、翻译搞懂搞透,大概要花一个多星期。

总起来说:这个月,数学做400题;英语继续看原来的阅读以及模拟了一份试卷,阅读这个阶段看起来比较快,貌似看了2遍01-08的,然后啃09的。政治做选择题——《命题人1000题》;专业课看书做配套习题。

11月初—11月底

数学

这个月数学开始做真题,用的是李永乐的书,也是像英语一样从后往前做,2天一份。做了真题,又给人一个打击,三个小时时间不够,细节容易错,错了就错一大片。这让我意识到速度需要慢慢练,细节认真方面需要扎扎实实做,计算以及草稿每一步都写出来,不图跳跃。考研下来,500张一本的A4打印纸用作打草稿,打掉2本半。

英语

英语还是继续“炒冷饭”——回头又从01年开始,还是看文章、做题、看解析,但是一个下午可以看四篇了,当然正确率也大大提高,记得答案是一方面,知道如何判断答案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期间也把2010的真题做了,又是大大的一个打击,虽然分数比09的稍微高一点,但是心里清楚,有些是运气好蒙对的。不管,继续老方法,搞懂一篇,翻译一篇。同时开始了英语写作的训练。

政治

政治还是不紧不慢的做着选择题,然后在书上翻着看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然而心里开始有点紧张,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到底什么程度了,到底这样看下去是否有效,是否来得及。不过还是坚持着,我想除了看红宝书这本根本的,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其间辅导机构还开了冲刺班。

专业课

专业课书也看得差不多了,开始从后往前做真题,清华完整的历年真题只有90—03年的,后面的都是回忆的,而且很多年份不全,幸好深圳那位前辈把11年的完整的回忆了一份,还有勇之前辈10年的也回忆的比较全。做真题过程中可以体会它考的重点。每天时间安排还是老样子:政治—数学—专业课—英语—政治。碰到英语模拟的那天会把英语调整到下午。因为我模拟都是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安排的,而且一般会比考试少10分左右,虽然这样会时间紧,经常完不成。

12月初—12月底,进入冲刺阶段了。

数学

数学真题差不多做完,留着11年准备考前最终模拟一下。数学的真题每一份都是按照考试时间全真模拟的,所以这么下来,自己感觉有了一个小飞跃。然后这个月继续回头做第二遍。其实说起来一遍两遍很快,但是做起来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所以回过头去,并不是说答案都记得,还是从新做一遍,但是速度确实要快一点,正确率也搞点,解析也不用花很长时间看,所以这样一份一天就可以结束,做完第二遍也就12月底了。

英语

英语继续“炒冷饭”,并且把模拟过的真题加进去,但是并不是无脑地从01年开始了,由于早些年的看过好几遍,这些刚模拟的遍数比较少,那么就会从04、05年开始,看到10年。总之一直看真题,保持对真题的感觉,很玄乎,感觉这个词,哈哈。9月以来有些时候还看一下张剑的150篇,以及他出的新题型那本书,感觉帮助都不是很大,反而还打击自己,混淆自己的“感觉”。

政治

政治选择题做完之后,我又拿起红宝书一章一章地看,以及归纳。每天晚上回去之前的2个小时看一章,然后盖上书回想一下,概括一下这一章的内容,那种感觉很好,这个环节让我对红宝书整体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当然这个要建立在之前做题,翻书基础上,因为那时候就慢慢把一块一块熟悉起来,现在再看就是把它们串起来。接着还买了真题做,体会是近几年的真题有参考价值,早年的除了马原部分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政治的考点不同年份变动比较大。月底去上了政治的点睛班,拿了海天的24题,也背了一段时间。11月的冲刺班和这个点睛班作用倒还有一些,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考察的重点,以及这一年的“中央精神”。

专业课也有条不紊,做着真题、《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和后来买的肖丽英的《机械设计学习指南》,一些公式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记牢,而且也体会到了重点,并且在课本上翻得多了,很多知识就熟悉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