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6)

一、考核要求

考生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社会物质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及其本质;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作用;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巨大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改革。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参考书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高清海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8)

一、考核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考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考察、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过程及其规律、对象、目的和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和艺术、载体、环境、评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与培养等方面。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了解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目的和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和艺术、载体、环境的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的设计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及培养的基本认识。

三、考核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建设进程;学科建设经验与发展展望。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要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的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第二节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对前苏联、东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继承与批判。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初创和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所决定又为其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

第一节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节正确分析和认识职工的特点

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青年工人的特点。

第三节正确分析和认识农民的特点

我国农民的新变化;青年农民的特点。

第四节正确分析和认识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特点

我国知识分子的新变化;青年学生的特点。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世界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二节政治观教育

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第三节人生观教育

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第四节法制观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遵守纪律教育。

第五节道德观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改革;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要领。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论

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社区环境的影响;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一般结构和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第五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方法

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评估法;模糊评估法。

第十四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结构的确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结构的内容。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组织培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建构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知识借鉴。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与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建构。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改革

第一节坚持继承与改革的统一

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方法新内容。

第二节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

邓小平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的贡献;人民群众对新时期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

第四章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

第一节获取思想信息的途径与时机

获取思想信息的途径;获取思想信息的时机。

第二节社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的作用与要求;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调查的艺术与技巧。

第三节观察体验法

观察体验方法的作用与应用原则;观察体验方法的类型与方式

第四节思想预测方法

思想预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思想预测的条件和步骤;思想预测的困难和局限性。

第五章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思想信息的分析及其优化

思想信息分析的作用;思想信息分析的特点;思想信息分析的优化。

第二节思想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方法和类型

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程序

确定内容和目标;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方案评估与选优;组织方案实施。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的根据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式;理论教育的条件。

第二节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的根据;实践教育法的方式及发展。

第三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的条件。

第四节基本方法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

基本方法的相互关系;基本方法的整体作用。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的涵义;疏导教育法的具体方式。

第二节比较教育法

比较教育法的涵义;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的作用;典型教育法的类型。

第四节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的条件;自我教育法的若干方法。

第五节激励、感染教育法

激励教育法;感染教育法。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

第一节预防教育法

预防教育的重要性;预防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的运用范围;心理咨询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思想转化法

思想转化法的基本要求;思想转化法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冲突缓解法

冲突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条件;冲突缓解法的具体实施。

第十章综合教育法

第一节综合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

综合教育及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的必要性;综合教育的作用与条件。

第二节综合教育的主要方式

主从式综合方式与并列式综合方式;协调式综合方式与交替式综合方式;渗透是综合方式与融合式综合方式。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综合与良性循环

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方式。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评估方法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调节方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方法

信息反馈的作用与要求;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方法

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主体调节与环境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

第三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机制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的特点;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系统。

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估方法

第一节检测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监测评估的意义;监测评估的原则。

第二节检测评估的指标与程序

检测评估的指标内容;检测评估的程序。

第三节检测评估类型和方法

检测评估的类型;检测评估的方法。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方法

总结的作用;总结的方法。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高方法

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有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有科学方法。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择研究课题;提出研究设想;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技巧。

第十四章教育者修养提高方法

第一节教育者修养提高的重要性

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

第二节教育者修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学习、工作、研究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第三节教育者的工作艺术

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艺术;善于运用疏通引导技巧;综合发挥多种职能艺术;学会强化教育效果艺术。

四、参考书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郑永延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考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有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闭卷,总分为100分。

本课程的考试大纲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各个方向。

本课程考试题型为:解释概念、简答题、论述题等。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课程要求考生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本课程的命题以本大纲为指导,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的考核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约占30%,简单应用约占10%,综合应用约占40%。

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应当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三节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学说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二、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保留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2.红军长征的胜利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2.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政权建设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2.学生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三大战役

2.向全国进军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2.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四、参考书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四版。

2、孙津:《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