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介绍:兰秀锦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介绍:兰秀锦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介绍:兰秀锦

考研时间: 2012-07-1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兰秀锦 性别:男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指导硕士生总数:10 已获硕士总数: 7

指导博士生总数:1 已获博士总数: 0

联系电话:13628061056 电子信箱:lanxiujin@yahoo.com.cn

毕业学校:四川农业大学

职称:研究员 最高学位:农学博士 所属学院:小麦所

导师类别:硕、博导

硕士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个人简介:

男,1963年2月出生,四川郫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分配于本校小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小麦遗传资源研究。2003年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7月取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评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主要是作为主研人员和小麦育种室主任,负责小麦育种室的管理及各种器材的准备,并负责部分杂交组合的选配、分离世代的选育、优良稳定品系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安排以及新品种审定的申报等。审定小麦新品种6个。

在科学研究方面,除主研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外,先后主持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转基因专项1项,省级5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分别在《Euphytica》、《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中国科学》、《植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遗传》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涉及的研究手段包括:分子克隆、分子标记、生化标记、细胞遗传等;针对的研究目标包括:产量、抗性、品质以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对小麦穗发芽抗性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用强休眠节节麦与四倍体栽培小麦杂交,成功合成具抗穗发芽优良特性的新普通小麦。

学术、技术组织任职:

主要论著:

1.Ren Xiao-bo, Lan Xiu-jin*, Liu Deng-cai1, Wang Jia-li, Zheng You-liang. Mapping QTLs for pre-harvest sprouting tolerance on chromosome 2D in a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 common wheat cross.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2008, 49 (4): 333-341

2.Lianquan Zhang, Dengcai Liu, Xiujin Lan, Youliang Zheng, Zehong Yan. A synthetic wheat with 56 chromosomes derived from Triticum turgidum and Aegilops tauschii.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2008, 49 (1): 41-44

3.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周永红. 山羊草属植物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草业学报. 2006, 15(6): 93-100

4.Lan Xiu-jin, Wei Yu-ming, Liu Deng-cai, Yan Ze-hong, Zheng You-liang. Inheritance of the seed dormancy in Tibetan semi-wild wheat accession Q1028.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2005, 46 (2): 133-138

5.Lan Xiujin,Zheng Youliang,Liu Dengcai,Wei Yuming,Yan Zehong,Zhou Yonghong. Tolerant mechanism and chromosome location of gene controlling sprouting tolerance in 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1(3): 265-268

6.Lan Xiujin,Liu Dengcai,Wang Zhirong. Inheritance in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RSP’of sprouting tolerance derived from 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Euphytica. 1997,95:321-323

7.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周永红. 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抗性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2-15

8.兰秀锦,龙海,刘千,颜泽洪,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 人工合成小麦RSP的LMW-GS基因克隆.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8): 1691-1698

9.兰秀锦,郑有良,任晓波,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 RSP抗穗发芽基因育种利用研究初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6(2):204-209

10.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颜泽洪,魏育明,张志清.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2):121-125

11.兰秀锦,郑有良,魏育明,刘登才,周永红. 山羊草(Aegilops)十个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分析. 种子. 2003, (1): 1-3

12.兰秀锦,刘登才,郑有良,魏育明. 印度圆粒小麦(Triticum sphaerococcumPerc.)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1):91

13.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周永红. 四川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酯酶同工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2):88-90,121

14.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侯永翠. 小麦多小穗改良品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种子. 2002,(2):25-27

15.兰秀锦,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郑有良. 节节麦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广西植物,2001,21(1):77-80

16.兰秀锦,魏育明,郑有良,刘登才,周永红.中国半野生小麦的酯酶同工酶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19(2): 122-125

17.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侯永翠. 小麦多小穗10-A改良后代的杂交组合优势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18(4): 300-302

18.兰秀锦, 魏育明, 刘登才, 郑有良. 四川部分小麦新品系的Glu-1位点基因多样性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2): 118-122

19.兰秀锦, 魏育明, 刘登才, 郑有良. 四川优良小麦新品系的醇溶蛋白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1): 21-24

20.兰秀锦, 魏育明, 王志容, 郑有良. 中国节节麦与中东节节麦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3): 245-248

21.兰秀锦,王志容,刘登才.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地理分布. 作物品种资源,1998,(4):27-28

22.兰秀锦,王志容,郑有良,刘登才.小麦种子饱满度及其与灌浆特性关系的研究. 种子,1998,(4):16-18

23.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王志容. 小麦多小穗10-A杂交后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麦类作物,1998,18(3):35-38

24.兰秀锦,喻春莲,刘登才,郑有良,王志容. 矮兰麦和节节麦及其双二倍体(RSP)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1998,11(2):115-118

25.兰秀锦,王志容. 小麦抗穗发芽的鉴定及其灌浆过程中胚、种皮和颖壳三因素与籽粒发芽率的关系.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4): 533-536、570

26.兰秀锦,王志容. 从现有小麦品种中筛选抗穗发芽变异的初步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1): 40-43

27.兰秀锦,颜济,杨俊良. 鹅观草×黑麦杂种F1的形态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遗传,1992,14(3):1-3

28.兰秀锦, 颜济. 中国四倍体地方小麦品种矮兰麦与中国产节节麦的双二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0(4): 581-585

科研项目及获奖(近五年):(专业、新品种)

科研项目(主持):

1.源于节节麦的抗穗发芽新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870547),年限:1999-2001

2.抗穗发芽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与小麦优质基因重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883),年限:2004-2006

3.西藏半野生小麦种子休眠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088),年限:2005-2007

4.人工合成的穗发芽抗性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年限:1996-1998

5.小麦RSP抗穗发芽新基因的遗传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年限:1999-2001

6.西藏半野生小麦种子休眠特性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年限:2004-2006

7.中国半野生小麦抗穗发芽研究”,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年限:2004-2006

8.小麦醇溶蛋白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年限:2008-2010

科研成果:

1.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

2.源于节节麦的抗穗发芽优质小麦新种质“RSP”。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3.导入黑麦基因创制的小麦多小穗新材料“10-A”及其遗传育种研究。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4.2002年和2003年,小麦新品种“川农16”通过分别国家及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2。

5.2004年,小麦新品种“良麦2号”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2。

6.小麦新品种“良麦3号”,2005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2。

7.小麦新品种“良麦4号”,200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2。

8.小麦新品种“蜀麦375”,200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2。

9.小麦新品种“蜀麦482”,2008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排名第4。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